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8 月/17 日/第 002 版新时代
加快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 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访华南师范大学校长王恩科
本报记者 李永杰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X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华南师范大学是国家“ 双一流” 建设高校、国家“ 211工程” 重点建设大学,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新时代以来,华南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为X育人、为国育才,力争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作出更大贡献。近日, 《中国社会科学报》专访了华南师范大学校长王恩科,他表示,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X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奋力书写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华南师范大学答卷。
准确把握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ZZ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全面解答了建设教育强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何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您的体会是什么?
王恩科:中央ZZ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集体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对以教育强国建设有力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殷切期待。华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 华南师大”)作为南方教师教育排头兵,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进一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和X中央对建成教育强国的强烈期盼和殷殷嘱托,抓住主题教育的重要契机,不断拓宽教育工作的视野和格局,切实把教育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去理解、去谋划、去推进。特别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X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奋力书写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华南师大答卷。
《中国社会科学报》 :华南师大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请您结合华南师大的办学特点和办学
实践,谈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理解。
王恩科:华南师大创办于 1933 年,忠诚X的教育事业”“ 复兴民族” 是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抗战时,前身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成为“ 国统区” 的“ 小延安”,九载十迁中播下火种;解放后,叶剑英创办南方大学的红色基因在艰苦奋斗中代代相传;陈唯实“ 忠诚X的教育事业” 的教诲以及陶铸“ 理想、情操、精神生活” 的报告历久弥新。华南师大建校 90 年来,始终坚持将“ 红色师范” 基因镌刻在办学事业全过程,一代代华师人秉承建校之初“ 研究高深学术,养成社会之专门人才” 的宗旨,践行“ 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 的校训,扎根南粤,笃志树人,为国家培养教师和各类人才 90 余万。
坚持立德树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根本任务。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立足传承“ 红色师范” 忠诚基因、发挥“ 第一学院” 学科优势、助力“ 湾区融合” 深度发展、推动“ 五德同向” 工作创新,构建形成“ 四个立足” 大思政工作格局,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学校正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 双一流” 建设为契机,全面贯彻“ 教师教育强特色、学科水平上台阶” 的办学思路,率先实施“ 新师范” 建设,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强化教师教育特
第 1 页 共 5 页

色,加快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综合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 :当前,全国各地正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华南师大如何做到学思践悟、以知促行,将开展主题教育与推动学校办学事业高质量发展、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发展全局紧密结合起来?
王恩科: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华南师大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作为重大ZZ任务,牢牢把握“ 学思想、强X性、重实践、建新功” 的总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压紧压实责任,一体推进落实,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 双一流” 建设、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切实行动。
一是坚持深学细悟,持续深化理论学习。创新运用X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学、校院两级读书班跟进学、全校上下“ 第一议题” 联动学、发挥学科优势深入学、开展阅读“ 马拉松” 持续学的“ 五学并举” 机制,推动X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魂。经过主题教育的学习研讨和凝聚共识,学校在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综合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学长期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2035 年阶段性目标:建成综合实力居于前列的世界一流师范大学。
二是坚持真研实改,推动解决发展难题。聚焦事业高质量发展大局,推动调查研究和检视整改双向着力。实施“ 三聚焦、三提升” 专项调研行动,开展“ 组团式” 调研 60 余场次。建立“ 调查研究—对策建议—解决问题—评估优化” 闭环管理机制, 对全校 273 个问题梳理分类, 建立 176项调研成果转化清单,持续推动学校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
三是坚持担当作为,加快推进师生实事。聚焦师生关切,解决师生“ 急难愁盼”,以师生满意度检验主题教育成效。主题教育期间,校院两级共形成为师生办实事项目近 490 项,并明确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做到台账清楚、责任清楚、结果清楚,责任到人。
积极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在您看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还有哪些短板和不足?
王恩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X和国家对未来教育发展做出的重大部署,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方面。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前沿技术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者,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因此,高等教育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审时度势,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进行核心技术创新,形成从跟跑者到并跑者、从并跑者到开拓者的发展态势,为教育强国输送高质量创新人才。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高等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需求,需继续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直接、高效的理念引领、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在新发展阶段,高校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从大到强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需求,实现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机对接、人才培养链条与社会产业创新链条的有机衔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繁荣。
文化传承和精神引领方面。高等教育既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发展的成果,高等教育天然担负着保存、传承和创造新文化和专门知识的使命。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高等教育在传承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和推进文化创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需要履行好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在更高层次上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国际影响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加快人类文明进程。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一些短板和不足,体现在:一是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科技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卡脖子” 关键技术亟待攻坚突破,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有待增强。二是学科专业社会适
第 2 页 共 5 页

配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受学科专业目录相对固定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需求之间矛盾的影响,高校学科专业更新发展滞后于科技文化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专业与产业需求适配度和契合度有待提高。三是国际声誉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实行教育对外开放以及“ 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学术产出数量得到了较大提升,但在全球科研竞争中,我国仍处于由跟跑者到并跑者的艰难转换时期,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中国社会科学报》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您如何理解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上,华南师大做出哪些有益探索和尝试?
王恩科: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就是要在把握国家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基础上,坚持高等教育时代使命引领,以价值引领筑牢办学根基,以目标导向明晰发展思路,深入挖掘发展的内生动力,超越传统的数量和规模迭代,并通过强化精神支撑和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办学规模与质量协调推进的发展道路。
华南师大始终坚持构建一流的高质量发展体系,深入实施“ 高青人才内培外引、高端平台培育建设,国际化、信息化”,即“ 两高两化” 战略举措,加快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综合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步伐。一是实施“ 学科建设计划”,夯实学科建设“ 压舱石”。学校以“ 教师教育强特色,学科水平上台阶” 为战略重点,按照“ 强化优势、突出特色、服务需求、协调发展” 的思路,重点建设以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 3 个教育部学科评估 A 类学科引领的一流教育学学科集群、以“ 双一流” 学科物理学引领的特色理工学科集群和以教育部学科评估 A 类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的人文社科学科集群的三类学科集群,强化优势学科引领,实施“ 建高峰、拓高原、促登高” 计划,整体带动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提升。二是实施“ 重大平台建设计划”,强化学科建设“ 硬实力”。学校围绕重点建设学科汇聚一流科研团队,重点布局、培育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近三年学校新增获批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