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山西科技报/2023 年/9 月/5 日/第 B06 版学术论坛
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的理论依循
哈尔滨工程大学 吴芳 任晓玉
哈尔滨工程大学 吴芳 任晓玉
摘要: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X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劳动教育,开展了广泛而生动的劳动教育实践,深刻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当代发展、中华传统劳动文化的传承延续、中华民族复兴征程的时代诉求。
关键词: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理论依循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当代发展
劳动,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关键线索。虽然马克思并未对青年群体劳动教育进行细致探究,但围绕劳动本身及劳动与人的发展间关系所形成的劳动理论十分丰富,为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劳动异化
首先,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主要表现为劳动产品由劳动者生产但不为劳动者所拥有。劳动创造美,但使工人畸形;劳动创造文明,却使工人重回野蛮;劳动创造财富,却使工人赤贫;劳动创造智慧,却使工人变成机器。其次,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相异化。劳动不再是人的内在本质,而成为了外在的东西。 “ 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是强制下的劳动,并非自由自愿自觉的劳动,是一个不自愿的过程,这时候,劳动已经不是自我满足、自我确证、自我幸福,而是一种“ 自身的丧失”,一旦这种强制条件被打破,人们就会迅速逃离劳动。最后,劳动者同自身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拥有动物所不具有的意识,在于人的类生活。人的类生活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劳动是体力与智力自由实现的劳动,是主动的,是具有创造性的,而异化条件下的劳动仅仅是作为维持生存的手段,剥夺了劳动者的创造性、能动性以及对自我身体的控制权,这样一来人就丧失自身的类本质,降低为动物性存在,沦为动物水平。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活动与人的发展是一致的。因此,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能否促进人的发展是直接评价劳动教育成效的标准。劳动教育在青年中的内化程度既受青年主观认知的影响,也受劳动教育本身是否“ 自由自觉” 的影响。如果劳动无法启迪心智、增强体魄、锤磨意志,仅仅只是形式上的敷衍了事与行为负担,那青年学生就会逃避这种本质上仍是异化的劳动教育,所以劳动教育最重要的还是其本身内容与形式在价值上的统一。
(二)劳动正义
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下的劳动关系被资产阶级以工资作为掩护,粉饰为公平正义的平等关系。马克思坚定揭露了资本主义的“ 掠夺”“ 盗窃” 本质,认为异化劳动是非正义性的,雇佣劳动的存在掩饰了异化劳动的非正义性,劳动者被资本家当做赚钱的工具,只有推翻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劳动解放,劳动解放是劳动正义的最终旨趣。
近年来,“ 佛系”“ 躺平” 等热词涌现,引发社会关注,其背后映射的是当代青年所持有的悲观劳动态度。回溯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拒绝劳动,依靠剪息票就能获得生活的极大满足,无产阶级也试图拒绝劳动,一部分人希望通过激烈反抗推翻压迫在自己头上的劳动剥削制度,另一部分人选择用酒精麻痹自己继续劳动以维持生计。虽然时过境迁,当今社会人们拒
第 1 页 共 3 页

绝劳动的表现与过去不同,但归根结底,当代青年选择“ 躺平” 的根本原因没有改变。马克思认为,劳动是“ 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生产关系的实质是物质利益关系,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联系。因此,基于利益联系的角度来理解劳动具有有用性和有害性双重性质,劳动正义即劳动的有用性超过有害性,其有用性在于劳动在类的本质上是人与动物有所区别,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践行人生价值的根本方式;其有害性在于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在消耗人的生命力以及需要付出悠闲生活的机会成本。导致当代青年群体流行“ 躺平” 文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主观感受上劳动带来的有害性超越了有用性。
对于生活尚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我们而言,劳动正义不仅需要客观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还需要劳动主体劳动正义感的养成。在劳动者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社会中营造“ 劳动幸福”的社会氛围,在价值意识方面树立“ 劳动光荣” 的价值观念。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获得更高层次的劳动自由和劳动幸福。
二、中华传统劳动文化的传承延续
古代中国是典型的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璀璨的农耕文明塑型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