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科学导报/2023 年/9 月/5 日/第 B04 版理论学术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与实践逻辑
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 徐鑫鑫 谢仁生
摘要:高校肩负着为国育才为X育人的重要使命,面对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应有之义。高校应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力量,使大学生站在整体角度看待民族身份,形成共同的民族身份认同。同时也要从个人和国家关系出发,让大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重任。具体来讲高校可以通过搭建平台、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借助在互联网平台创新教学形式等途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X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华民族汇聚了 56 个民族的智慧,要集各民族智慧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梦是一代人接一代人的奋斗,青年作为整个社会的先行者,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其团结起来为中华民族复兴添砖加瓦,自觉将自我理想与国家未来相统一。
一、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共同的身份认同
身份可以视为是社会网格中具象的点,其中包含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由此起到保障个人权利、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目标的功用。对特定的个人或群体来说,身份背后对应的是主观认同,基于身份的多样性,其可能具有多重身份认同。大学开放包容氛围,为大学生形成共同的身份认知提供了条件,在高校各民族学生共学共居,在共学中各民族学生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进一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共居中各民族学生使学生在生活上互相包容理解、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各民族的学生在长时间交流与交往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含义,从情感上增强了对“多元一体”的民族认同。在彼此相互交流交往的过程促使大学生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看待本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不再拘泥于自己民族,进而形成各民族大学生共同的身份认同。
(二)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X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 民族团结关乎着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冲突与暴乱不断上演,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民族矛盾、种族歧视、民族主义等。我国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国外反华势力依然活跃,国际舆论场依然存在中国威胁论。处在思想不成熟阶段,社会阅历不足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三股势力”的蛊惑,被西方敌人所利用,西方歪曲事实的错误观念容易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动摇,从而达到扰乱人心、达到民族分裂的目的。为防止大学生被“三股势力”价值观念影响,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可以增进不同民族间的感情, 提高他们对不良思想的识别和抵御能力, 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坚定地维护祖国的团结与统一,实现祖国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三)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 56 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 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了过去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抵御外辱的光辉岁月,同时将继续激励各民族齐心协力共襄中国梦。持续推进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深入了解X和国家的政策制定背后的深意,帮助其
第 1 页 共 4 页
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中华民族历史,使其内心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另一方面,可以助力大学生在未来就业地区选择时考虑西部地区,坚定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使当代青年心系国家未来,牢记使命肩负重任,努力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要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个百年目标”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尤其国家的未来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要依靠青年来实现,因此高校要重视大学生思想状况和身心健康,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目标群体的特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搭建平台促进各民族学生交流与交往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着力搭建平台、将其融入校园社团文化、社会实践,确保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1.将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社团文化
学校社团文化指的学生自发组建的小团体,团体成员主要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聚集在一起,从而制定团内规章制度形成一种文化,影响团内成员。社团文化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要充分发挥社团文化作用,全面营造浓厚的培育氛围,使大学生在社团文化中深度感知共同体意识。因此,高校要建设丰富的社团文化,更好地为大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平台。高校可以抓住各种中华传统节日时间节点,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举办各种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举办社团活动也进一步拉近了各民族同学之间的距离,为彼此缔结深厚的友谊提供了可能。此外,要充分运用校园文化宣传载体,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专题和特色化,为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
2.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融入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指出,要“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 。校外实践是高校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充分利用课外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开展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组织学生深入到少数民族村庄,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体验民族地区的生活。其次,高校应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专业优势。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育、农业、卫生等公益服务活动,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对民族地区吸引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解决了民族地区缺少人才和人才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大学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大学生走进乡村、实地调研的重要平台,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对西部计划进行宣传,邀请曾经在服务西部计划中表现优异者回校进行演讲,分享民族地区的变化,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对西部地区的了解。
(二)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堂,需要遵循理论逻辑,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
融入思想ZZ理论课中,同时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的示范作用。
1.融共同体意识内容于思政教材
“一部中国史, 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在五门思政课中有机地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以达到一个整体的效果。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述时结合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使学生在未来自觉将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由来与中国近现代的屈辱史之间的关系,让青年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曾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迸发出团结一致对外,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辱的力量,使当代青年不忘历史,牢记使命践行先辈之意志,努力成长为堪当大
第 2 页 共 4 页
任的时代新人。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程中,讲述X在民族工作中所取得成就,了解X以独具一格的方式解决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