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9 月/6 日/第 008 版成果推介
耕读教育促进大学生乡村文化自信自强
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谢云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彭康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精髓犹如迷雾燃灯照亮强国之路。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悠悠华夏,耕读传家,耕读生于泥土,长于田园,盛于乡间,乡村文化的历史火种深深烙刻在耕读之中。当今局势波谲云诡,多元文化交织错杂,部分大学生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尚不成熟,文化自信尚未确立,文化自强难以谈及,乡村文化传承尤显困难。在此困厄之际,大学生亟待以耕读教育整合思想,重构乡村文化自信,实现乡村文化自强。
大学生乡村文化自信自强有待加强。从X的十八大的文化自信到X的二十大的文化自强,从《国宝》节目的热播到故宫文创的爆火,文化强国事业欣欣向荣。在此期间,大学生肩挑重任,砥砺前行,“ 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的路上,都能见到大学生的身影。但就乡村文化而言,觉而不察、知而不行和传而不承的现象仍然存在。
觉而不察:大学生学习乡村文化缺乏总体规划,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明显、乡土文化多样。乡村文化呈现出强烈的去中心化趋势,其分布格局大体可形容为“ 大散居、小聚居和交错杂居”。“ 大散居”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乡村文化各具特色、各有风采,形成了多个没有共同关联中心的文化节点。“ 小聚居” 指乡村文化会围绕关键节点不断演化,持续强化文化的地域属性。“ 交错杂居” 指相邻地域、相似民族的乡村文化溢出效应较强,往往在长期交流中逐渐融合,形成新的特点。高校大学生构成复杂且地域流动性强,这使其一方面难以有效融入地方,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和体验往往是非连续、片段式的,理解深度有限;另一方面,文化差异将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乡村文化的感知体验,消磨其探索热情。马斯洛认为,人总是渴望被认可和接受的。如果高校大学生探索乡村文化的热忱得不到积极回应,也就不会再对其投入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于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低探索、低感知、低兴趣的非良性循环中。
知而不行:大学生学习乡村文化重理论而轻实践,主动性有待提升。究其成因,一方面,我国现今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的激励作用功不可没,但其造成的社会功利化和世俗化倾向也不容忽视,“ 享乐主义” 不断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粒粒皆辛苦” 的优秀乡村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被逐步削弱。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受就业率、升学率等硬性指标的裹挟,其教育理念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倾向,在教育实践中通常更加关注专业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对待乡村文化这类提倡修身、养德的教学内容往往敷衍塞责、流于表面,最终悄然滑向形式主义的泥潭。亚当· 斯密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每个人都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的效益。在唯分数论盛行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学习乡村文化机会成本过高,与其发展规划显然是相左的。
传而不承:大学生学习乡村文化途径增多但承接意愿有待提升。随着“ 产业信息化” 和“ 信息产业化” 的不断推进,大数据技术蓬勃发展,这给乡村文化扩大传播带来了机遇,也给乡村文化的传承埋下了隐忧。一方面,乡村文化数字化使其不再局限于单一枯燥的文字典籍,各类图像、音频、动画等非结构化数据纷纷进入大众视野,乡村文化载体极大丰富;同时,乡村文化数字化为地方民风民俗、传说异志的整合创造了条件,乡村文化长效学习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信息发布门槛不断降低,多元信息被不同平台不加筛选地收集传播,加之部分群体有意利用
第 1 页 共 2 页

网络漏洞,模糊事件真相,不断拉大虚构与现实的界限。这一系列非标准化的“ 数据孤岛” 使大学生在学习乡村文化时“ 不知其全貌,难睹其真容”,极大程度上增加了解读成本。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