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9 月/6 日/第 004 版语言学
文化自信增强中国国际话语主动
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王小龙 西安外
国语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译介研究中心教授 梁真惠
对外传播是以语言和翻译为媒介的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其本质是一种话语实践。在全球化背景下,“ 软实力” 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觉坚守,同文化话语权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沉淀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价值认同,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动力。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能够为传播中国文化提供精神动力,而通过话语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则是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文化自信是提升文化话语权的先决条件,而文化话语权的提升也会反过来促进文化自信。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主动加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具有中国智慧的文化话语体系。对此,可以从中国文化话语的表述方式、话语平台、话语主体等方面,主动增强中国文化话语权,提升中国文化话语的传播效能。
创新话语表述内容
中国文化积淀深厚,在修身、养德、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方面,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中国文化典籍蕴含着丰厚的文化价值和思维精华,远播海外。老庄孔孟禅宗在国际传播中长盛不衰,古典诗词持续重译复译。不过,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国际传播规模及范围则较为狭窄,尚未形成独立的文化话语体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学的传播为例,儒家思想涵盖人、社会、国家、世界的哲学观,备受海外学者欢迎,已走向世界成为海外汉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儒家文化崇尚“ 和为贵”“ 天人合一”“ 中庸” 的道德伦理与处世之道,含义抽象深奥,造成了一定的传译困难,再加上不同译者的个性化阐释,使传译内容处于一定的混乱状态。面对此类问题,我们要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话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融通中外的国际表述传译中国文化的概念与范畴,增强国际认可,扩大话语体系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
话语内容是话语权的核心要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覆盖文史哲工农医,言简义丰,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富于哲思。但古文表述及含义,容易对国际读者甚至译者带来一定的理解障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可以改变传统的文字文本的话语言说方式,创新话语表达体系。注重读者接受的多模态超文本形式,则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内容提供广阔的传播空间。比如,可以采取图片、视频、音频等超文本形式,创新解读原义,以生动有趣的表述形式进行展示。
拓展多维话语平台
作为话语发布场域, 话语平台是话语传播的渠道和介质。 话语平台关注话语受众和话语效果,是决定话语效能的重要环节。中国文化话语传播的渠道或媒介,往往是翻译图书出版等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