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文化报/2023 年/9 月/12 日/第 003 版理论· 专题
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下高校学生体育素养提升策略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讲师 王彩霞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涵盖校园智育、校园德育、校园美育和校园体育等内容,共同形成独特的校园精神,可作为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其中,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的结合,是受社会ZZ、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条件综合影响而形成的文化,有利于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长远来看,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综合素养具有深远影响,与国内素质教育改革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鉴于此,高校应将体育文化与学生实践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全方位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在创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与体商素养、完善考核机制等方面作出努力,实现满足高校学生基本健身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目标。事实上,体育素养以先天遗传为基础,受家庭、社会和学校环境共同影响,是个体参与各种身体锻炼后逐步形成的综合性素养,是个体追求身心发展、身体和精神综合提升的过程。简言之,体育素养是人类的一种能力,可以为创新发展提供动力,急需高校通过建设校园文化,优化后天环境,促使学生先天体育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一、创新教育理念,加强体育精神培养
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下,高校培养学生体育素养需要全新的教育理念作为先导,加强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作为体育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通过体育运动体现的精神力量,包括智慧、进取心等。从宏观层面来看,体育精神呈现跨国界、跨种族、跨时间等特征,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从微观层面来看,体育精神是运动技巧与优秀心理品质的结合与升华。简单来说,体育精神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也彰显出人类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意识。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下,高校应将体育精神作为积极教育因素,发挥体育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功能。其一,高校应围绕“ 健康第一” 思想,将终身体育作为教育理念更新原则,将体育精神内涵纳入教育理念体系,努力探寻大学生体育精神培养新思路,并将之作为各学科教师共同遵循的教育理念,将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价值观正确、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二,高校教师应不断探索体育精神的内容,在体育教育理念指导下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体育精神体系,帮助学生提升思想品质。具体而言,高校应将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贯穿于体育精神培养过程中,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 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 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可以引入中国体育冠军成长案例使学生明确陪练者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学生进行对抗性较强的集体运动项目时,教师应紧抓集体主义教育时机,使学生在集体竞争中学会协作,逐步树立集体主义意识。此外,高校应在体育精神培养中重视公平竞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体育竞争,即使自身不具备极高的运动天赋,但只要秉持公平竞争意识,便能克服自身惰性,通过刻苦磨炼取得满意成果。在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现状下,高校尤其应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体育教育的独特功能,使得校园文化建设与国家发展需求相一致。
二、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加强体育知识培养
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下,高校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应将体育知识、内容作为重要环节,明确体育知识资源开发不仅是对传统体育课程管理的突破,而且可为智慧体育与体育教师发展提供途径与平台。整体而言,体育知识内容资源开发应密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及全面发展,结合区域经济、文化、教育和学生发展特殊性构建各具特色的体育知识内容体系,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实力。对此,高校应将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作为突破口,加强对教师专业知识储备、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