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9 月/15 日/第 008 版成果推介
高质量X建引领乡村治理
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何章银 长江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姜继超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X。应充分发挥X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主心骨作用,提高新时代X全面领导“ 三农” 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而基层X组织是基层治理的主心骨,要想以高质量X建引领基层治理,就要加强X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X的基层治理领导体制。要建立起X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ZZ、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把基层X组织建设成为领导乡村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强化巩固X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作用。从而凝聚和团结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振兴,推动“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目标的达成。
以X建强化组织领导,把“ 堡垒” 筑得更牢。思想建设作为X的基础性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指导X员开展事业的方向标,在与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基层X员干部身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基层工作艰苦繁重,很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干部离开大学后直接来到乡镇工作,心里产生巨大落差,容易产生退缩畏难情绪,对待工作带有消极态度;村干部整体待遇不高,且在身份上与公务员仍有差别,组织部门对农村基层X组织和干部进行的教育与培训不足,导致部分村“ 两委” 班子归属感不强,X员干部缺乏担当斗争精神。
单丝难成线,独木难成林。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强化X对“ 三农” 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努力完善各级X委全面统筹管理、政府主管、农业部门统筹协调的农业事业组织体系。乡村基层X组织要始终把X的ZZ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让X员在乡村振兴中干得更好。一是构建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以乡镇X委为核心,以村X支部为基础,构建深入基层、全面覆盖的组织体系。夯实乡镇X委抓好基层X建工作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基层X建的责任考评体系,进一步明确各级X委抓好X建的主体责任。二是选拔和吸纳从乡村振兴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基层工作者,着力构建组织健全、队伍优化、制度完善的现代农村基层X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村X支部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X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农村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构建以乡镇X委为核心、以行政村(社区)X组织为基础的农村组织体系,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农村X员管理和培养制度,完善X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和X员联系村民制度,严格落实“ 三会一课” 等ZZ活动制度。同时,积极开展“ 支部联建、X员结对” 活动,加强X组织与群众的密切联系。
以X建激发产业优势,把“ 资源” 盘得更活。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于产业兴旺。随着国家加大农村建设投入,许多农村地区在道路和水、电、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整体的软实力仍有提升的空间。一是农民了解市场行情的信息渠道不畅。市场交易的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民的议价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农村掌握信息化工具的能力不强。有的农民不熟悉网络平台,搭不上网络销售的“ 快车”。三是涉农企业在融资时,面临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由于资金不足,多数涉农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融资风险,贷款的限制要素较多,加之贷款手续复杂、批复时间长,多数企业或农户无法及时获得足额贷款。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需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爱社会“ 三有”协同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 两不愁三保障” 的基本条件满足后,加强造血能力、引导农民增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这就要求当地在因地制宜
第 1 页 共 3 页
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大力引导和支持工商企业到农村建设规模适度、生产集中、产业融合、品牌知名、效益显著的种养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特色产业链。将X组织与具有农村特色的产业链相结合,支委主要负责人担任“ 链长” 统筹产业发展,通过“ X支部+合作社+农户” 产业发展模式,基层X员干部全程参与行政服务,打破乡镇、部门、行业、层级壁垒,及时解决营商环境尚未优化的各种问题,纵向延伸产业链,打通上下游环节,增加农产品的加工附加值,助力乡村企业快速发展、群众切实增收。通过盘活集体土地、林地、房屋等资源资产和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让“ 资源” 变得更活;通过推动集体经济组织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对接融合,把产业链延伸到产业园区或特色小镇等平台载体,让“ 链条” 变得更长;通过创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