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9 月/19 日/第 001 版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刘小龙 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
究员 杨彬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阐释“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的重大命题,强调“‘ 第二个结合’ 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发出了“ 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的时代号召。“ 第二个结合” 突出了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一致性,打通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古今之变”,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根本途径。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何以必要、何以可能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历史观审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以“ 五个突出特性” 对中华文明作出精准概括,即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刻把握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独特而重要的历史地位,为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遵循。其中,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为中国式现代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积累丰富的经验智慧。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 传统—现代” 二元对立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具有一致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民族情感和奋斗目标,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团结奋斗的力量。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以更加开放宽广的胸怀拥抱世界文明,开辟了符合人类文明总体发展规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摒弃了西方依靠侵略和扩张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让世界人民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的成果。
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文明创造与更新,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场域,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过程始终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建设相互交织、彼此重叠,呈现出从吸收效仿到自主探索再到创新引领的历史变革。以鸦片战争为起点,中国被裹挟进世界历史的发展大潮、被迫开启以救亡图存为紧迫任务的现代化之路,与国家蒙难、民族蒙辱一同出现的还有文明蒙尘,向西方学习现代性、走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与中华文明的现代性重构这一历史任务一同提出。这种历史探索异常艰辛曲折,直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X应运而生,为自主探索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武器和领导力量。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中国共产X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长期探索实践,从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到奠定根本ZZ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从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到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深邃思考,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本质要求和推进路径,创造性提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的理论命题。这是我们X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拓展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化形态、文化内涵以及文化使命等方面的全新视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互相成就”,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基础、文化根基和文明内涵。
“ 第二个结合” 彰显X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第 1 页 共 3 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 第二个结合”。这表明我们X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刻,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一个国家和民族对于现代化路径和模式的选择,总是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历史境遇、文化土壤和思维习惯密不可分。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创立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