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9 月/20 日/第 005 版心理学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 岳童 海南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 傅安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中国人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其在民众之中的认同和内化,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将相关理念内化于心,并逐渐形成一种既体现社会价值导向和规范要求,又包括个人价值目标和人格特征的个性化的个人价值观的过程。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围绕价值观的内在结构和心理机制问题,心理学及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学者们进行了大量探讨。结合个人价值观系统的构建和作用机制,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培育可以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自我认同三个方面共同发力。
提高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赞恩(ahn)等人进行的磁共振研究发现,不论被试加工何种价值理念,其前颞叶这一与抽象的概念性知识表征有关的脑区都会被激活,说明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系列抽象的观念表征和社会规则的集合。同时,个体的价值观系统是具有等级结构特性的:越是内化至中心层级的价值观,其在表征和建构中越是倾向于基于道义原则的绝对性认知。这提示我们,可以通过强调价值规则的道义性和绝对性来增强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程度。
事实上,中国古代社会治理过程中对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教育也遵循相似的内化路径,人们虽“ 日用而不知,习焉而不察”,但其中的经验值得提炼。例如,中国传统乡村治理就在乡规民约的宣传和实践中进行儒家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发展出了一系列以保障教化为核心的方法性条文,包括道德说教的理论教育法、旌善惩恶的激励教育法、众相劝诫的自我教育法、择优而教的环境陶冶法等,以增强人们对儒家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水平。这一路径经常被人们应用于日常生活观念的培养中。例如,在个体童年时由父母垂直传递的价值观(如诚实)多含有“ 必须” 的绝对性成分,这种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社会规则可能是构成个体核心价值理念的来源。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也可以遵循相似的内化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会自动在人们头脑中产生,必须通过理论宣讲,才能逐步被大学生所认知与接受,成为他们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念。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如此才能将相关表述内化至大脑的认知结构中。不仅如此,还应在教育过程中提升对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和道义性宣传,使其在个人价值观系统中更倾向于以基于道义原则的绝对规则方式进行建构。
提高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除了进行理论宣讲外,为了巩固认知认同的效果,还需要提高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水平。所谓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是指个体在对价值观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评价选择,产生不同情感反应和情感态度。只有实现情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从个人理解的神秘空间中转为个体内心成熟的价值观念。
实际上,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与情感认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般来说,对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会自然衍生出情感认同。前人研究结果表明,个体所认同的价值观通常是充满情感的,这表现为人们通常对符合自己价值理念的观点保持一种积极的情感偏向。 例如,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 (IAT),研究者发现被试总是自动将自己认同的价值观与积极属性词进行快速联结,这表明价值观与积极情感在同一表征范畴之内。不仅如此,当个体想象有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件发生时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而经历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件时会产生自豪感。反过来说,情感认同还可以进一步巩固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例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