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教师报/2024 年/1 月/3 日/第 002 版成果综述
以优秀教学成果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 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综述
中国教育学会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最高奖项,2014 年、2018 年分别开展了两届评奖活动,在基础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以点带面的引领作用。依据《教学成果奖励条例》规定,教学成果奖每四年评选一次,2022 年度的评选为第三届。
2022 年9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2022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部署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四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指导下,中国教育学会继续承担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工作。经过长达半年多的积极筹备,于2023 年3 月底顺利完成了评审任务,2023 年 7 月 21 日教育部发文正式公布 2022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现将总体情况综述如下。
1.评审总体情况
本次成果奖在各省(区、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认真遴选推荐的基础上,经资格筛查后最终进入网络评审成果共1796 项(其中港澳地区成果8 项),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2022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的分类要求,将其分为45 组进行网评,由各组专家在审阅本组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打分,网络评审系统在去掉两个最高分、两个最低分后自动统计平均成绩。网络评审结束后,共911 项成果入围会议评审。
会议评审中,按照相近类别归并、总量相当原则,将成果分为20 组,评审专家经独立审阅成果材料、小组评议、大组合议、在线答辩、评审委员会会议和投票表决等程序后,最终确定了特等奖拟授获奖成果2 项,一等奖拟授获奖成果70 项,二等奖拟授获奖成果498 项。
相比2014 年和2018 年,社会各界对评奖的关注度更高、参与面更广,评奖的影响力更大。各级教育部门、中小学、幼儿园和社会各界都更加关注并高度重视教学成果奖的培育、推荐和申报,更为细致周密地筹备前期相关工作,参评成果的平均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2.评审结果分析
本次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参评成果共1796 项 (含港澳地区8 项), 进入会评成果911 项, 入围会评率为50.7%。会议评审后,产生获奖成果570 项,会评通过率为62.6%,总获奖率为31.7%。
按地区分析——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港澳地区均组织参加了本次
成果奖的评审,所有地区均有成果获奖,其中高于平均获奖率(31.7%)的地区有上海、浙江、澳门、江
苏、北京、广东、四川、重庆、天津、西藏、陕西、山东和福建,共 1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
428 项成果获奖,占获奖成果总数的75.1%。
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奖成果共 72 项,由上海、江苏、北京、浙江、广东、四川、山东、河南、天津、福建、湖北、湖南、陕西、宁夏、吉林、安徽、黑龙江、河北共1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获得,覆盖面比上届进一步扩大。二等奖实现了所有省份全覆盖。
按学科类别分析——按《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表》“ 分类二” 的要求(同类归并),将成果分为学前教育、德育(思政)、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教育、数学教育、外语教育、历史教育(含历史与社会教育)、地理教育、生物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科学教育(含普通高中科技教育和工程教育)、技术教育、中小学教育技术、艺术教育(含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教学管理、课程、
第 1 页 共 4 页
教育评价、中小学综合改革、家校社协同育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其他等25 个学科类别。
各类成果中获奖率最高的是技术教育,为 55.56%;获奖率在 40%—50%的学科类别有生物教育、历史教育和艺术教育;获奖率低于 30%的学科类别有教师专业发展、外语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教学管理、中小学教育技术、化学教育和其他。
按学段分析——按照《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表》“ 分类一” 的要求,成果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合并初中、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及其他类别,“ 其他” 指涉及上述两个及以上阶段或领域,或涉及基础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衔接等。在获奖的 570 项成果中,中学教育获奖率为 28.21%,小学教育为31.00%,特殊教育为31.15%,学前教育为32.09%,其他类为36.36%。
按成果申报者所在单位性质分析——在获奖的 570 项成果中,一线成果占比 71.20%,其中中小学、幼儿园获奖成果占比 69.82%,一线学校和教科研单位联合申报的获奖成果占比 1.40%;教科研单位、教育行政部门获奖率占比17.02%,高校占比11.75%。两项特等奖成果均为中小学一线成果。
3.获奖成果特点分析
教学成果奖的评审是对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检验,获奖成果都是立足解决实际问题和引领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对促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地方和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起着积极作用。
坚持正确方向,体现国家战略
获奖成果坚持正确ZZ方向,全面贯彻X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X育人、为国育才,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很好地回答了“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教学成果无论是学科教学,还是课程、评价、综合改革等大类,都注意结合基础教育实际,让X的教育方针政策真正得到有效落实。
如一等奖成果《“ 服务中成长”: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从德育渗透到课程思政:某某市中小学学科育人三十年研究与实践》等成果,从育人的角度进行探索。一等奖成果《“ 生命· 实践” 教育学视域下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与实践转化》《构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早期培养体系——高中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 30 年实践》《中小学“ 五色” 劳动教育实施谱系的地方化建构与特色化实践》等,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政策导向性,不断引领并服务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和新成就。
特等奖成果《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 年的行知教育实验》,结合乡村学校特点,推动X的教育方针落实。一方面,成果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乡村教育振兴、教育现代化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为X育人、为国育才,始终把握好行知教育实验的正确方向,构建了“ 爱满天下” 的大情怀育人体系,开辟了“ 生活即教育” 的行知教育实验道路,形成了“ 教学做合一” 的课程与教学范式,搭建了“ 社会即学校” 的协同育人平台,推动了一流乡村学校建设,培育了 5000 多乡村儿童,接待了 50 余万城市学生和1.2 万境外师生研学, 成为全国研学营地、 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带动国内外一批学校开展行知教育实验。另一方面,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学校将乡土情怀、乡村资源作为乡村学校育人的根基,发挥出一所乡村学校的育人优势,促进了教育现代化在农村的实践探索,解决了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导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