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精神文明报/2024 年/1 月/11 日/第 B02 版理论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作用机制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杨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X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更加需要明确ZZ立场,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思想观念,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在这种境遇下,高校必须整合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民族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社会共同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从课程思政视角出发,探究高校思政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制,并摸索其实践路径。
强化思政教育专题研究,提升教育价值认知。课程思政视角下,强化思政教育专题研究,提升教育价值认知,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条件。教师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价值,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借助思政教育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活动,为思政教师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在研究活动中,思政教师应加强与研究专家、其他学科教师等的交流探讨,倾听多元意见和想法,拓宽思维视野,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社会及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有意识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进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帮助学生发展。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教育论坛、学术会议等,主动获取前沿教育理念、政策要求等,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升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让思政教育真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作用。
提高思政教师综合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程思政视角下,提高思政教师综合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发挥高校思政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制,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建设一支高质量、专业化思政教师队伍,为教育过程的推进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高校可以定期邀请教育专家等来校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帮助教师解决在思政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中遇到的难题,帮助教师掌握教学实践技巧和经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教师教学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组织开展观课、摩课、评课,通过评奖评优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驱动力,助力教师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提高综合能力,提升思政教师队伍整体教育水平,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效果。
健全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课程思政视角下,健全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教学体系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保障,健全思政教育教学体系至关重要。一方面,高校应构建各学科相互联通、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