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科学报/2024 年/1 月/23 日/第 004 版高教聚焦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肖瑞平:培养“ 领军人才” 的道与术
本报记者 陈彬
1 月 16 日这天,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肖瑞平异常忙碌。
当天上午,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全球新药研发领军人才项目 (以下简称领军项目) 首期 “ 逐光课堂” 公开课正式启动,肖瑞平需要全程参与。下午全部是“ 面试时间”,她要通过直接交流考察每位领军项目的申请者。当结束面试的她坐到《中国科学报》记者对面时,暮色已降临。
虽然很累,但肖瑞平的言语中仍颇有些兴奋。毕竟作为领军项目的发起人,借助该项目培养
一批国际医药领域的领军人才是她长久以来的梦想。如今,她距离梦想成真又近了一步。
人才培养的“ 后半段” 需要重视
领军项目启动于 2023 年底。作为人才培养项目,其招生对象为全球生命健康领域的企业高层管理者。至于项目实施初衷,肖瑞平在“ 逐光课堂” 公开课启动仪式的讲话中做了如下表述— —
“ 该项目将致力于为未来生命健康领域的关键决策者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导师制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以打造高质量的生命健康生态圈。” 她说。
既然冠之以“ 领军”,便说明这是一项针对高端人才的培养计划。那么,什么才是“ 高端人
才” 乃至“ 领军人才” ?
“ 在我看来,所谓‘ 领军人才’ 一定是‘ 领袖’ ,这种人才不必太多,但他们要能改变行业、改变文化,乃至改变一个时代。” 肖瑞平告诉《中国科学报》,这样的人才首先要有情怀,要为国计民生着想。但只有情怀是不够的,还要有能力。此外,其所从事的事业一定是着眼于国家需求的。
“ 有情怀、有能力、国家有需要,如果这 3 个部分能高度吻合,其人生目标就会被放大,并最终成为真正的高端人才。” 肖瑞平说。
肖瑞平所在的北京大学作为国内顶尖高校,其招收的学生当然也属于国内顶尖,但领军项目
并没有将目光对准他们,而是对准了大多已经属于“ 精英人才” 的医药领域高端管理者。
对此,肖瑞平有一番自己的理解。
“ 人才培养就像一个‘ 链条’ ,不同阶段的使命并不一样。” 在她看来,即便是北大学生,本科与硕士也属于“ 打基础” 阶段。“ 刚入校时,他们的梦想大于能力,也没有认清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此时,高校最需要做的是给他们立志,帮他们打基础、练基本功,使他们可以‘ 根基牢、三观正’ 。至于成为高端领军人才所需要的专业性培养,则需要到博士阶段。”
经过博士期间的学术训练,学生往往已经具备“ 核心技能”。此后,随着在研究机构或企业的实践锻炼,其在科研、产业领域的“ 术” 日臻完善。此时,他们最需要的便是在“ 道” 的层面,扩展、提升其战略视野和战略思维,这正是领军项目希望能做到的事情。
“ 在此链条中,高校往往更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对于后半阶段的高端人才培养反而并
不十分看重。” 肖瑞平说。
培养坚韧型人格环节欠缺
根据《招生简章》,领军项目的课程分为 12 个模块。其中第一个模块便是“ 纵观历史全局,把握时代脉络”。
在领军项目中,旨在拓宽学生全球视野乃至历史视野的内容并不鲜见。比如,其总结的课程
特色便明确表示,相关课程“ 以全球智慧,破出海迷航”;面试申请者时,“ 全球视野”“ 中西合
第 1 页 共 3 页
璧” 等字眼也不时会出现在双方对话中。
对此,肖瑞平直言,“ 世界一流” 并不是和自己比,而是和相关领域的全球行业领跑者竞争。“ 你首先要知道国际最高标准在哪儿,才谈得上日后追赶乃至打破标准。”
事实上,即便对于普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肖瑞平也十分注重培养他们的非科研能力。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