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山西科技报/2024 年/2 月/5 日/第 A05 版学术
民族高校思政育人模式创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谭晨菊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民族高校思政育人模式的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建立全员参与的思政育人机制、推行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维工作体系、引入多元化教育手段与资源和结合现实社会问题开展思政育人活动等途径来提升民族高校更好地履行思政育人使命,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作出贡献。
关键词:民族高校;思政育人;模式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民族高校思政育人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意识的增强,民族高校思政育人模式创新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作为培养优秀民族人才的摇篮,民族高校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和知识的快速更新,传统的思政育人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学生的需求,包括适应多元化和全球化的社会背景、改变内部机制和方法、调整教师与学生关系等方面。为了实现民族高校思政育人的创新,需要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完善,以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质量人才。因此,如何创新思政育人模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摆在民族高校面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民族高校思政育人模式创新就应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出发点,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引导学生从根本上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在当前中国社会快速变化的背景下,民族高校作为培养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必须深刻认识到创新思政育人模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一方面,创新思政育人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ZZ水平和意识形态素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创新思政育人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民族高校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开展。因此,创新思政育人模式的需求与意义不仅体现在个体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上,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整体进步与发展。
二、民族高校思政育人模式创新的途径
1.建立全员参与的思政育人机制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全员参与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建立全员参与的思政育人机制,可以实现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形成多方共治、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1)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思政育人平台,包括线上和线下的教育平台,为师生员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参与机会; (2)构建开放、平等的参与机制,充分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师生员工积极发言和交流; (3)加强组织引领和辅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指导性文件,引导师生员工正确参与思政育人活动;
(4)建立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机制,对全员参与的思政育人活动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通过以上措施,民族高校可以实现思政育人工作的全方位发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凝聚和提升。
2.推行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维工作体系
辅导员、班主任、导师是当前高校思想ZZ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艰巨而伟大的使命,其自身的素质将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民族高校学生思想ZZ教育工作队伍的建立需要强大支持,高校可以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