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山西科技报/2024 年/2 月/5 日/第 A11 版学术
探讨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目标与途径
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 冯昉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各民族在历史中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血缘、命运利益的认同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高校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于培养具有中华民族情怀的优秀人才,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目标与途径。
关键词: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目标;教育途径
引言:中华民族由 56 个不同的民族构成,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且充满活力的大族群。这些民族共同构成了多元而统一的大家庭,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这些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共同形成的一种深刻的文化,成为其团结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一、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目标
1.情感目标
情感目标是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保障,旨在培育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这一教育目标主要聚焦于几个关键方面,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促使学生自豪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与历史遗产。 其次培育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民族一员的责任,这种教育还旨在激发学生的奋斗意志及其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为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2.行为目标
这一目标是指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所要培养的学生的行为,是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目的,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 这一教育目标的主要内容涵盖:遵循中华民族的法律法规及道德准则,以维护民族的尊严与整体利益;积极参与到中华民族的建设事业中,发挥自己的智慧,在各个领域为民族贡献自己的才能;并通过积极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为推动中华民族向更加繁荣的方向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途径
1.加强理论课程建设
理论课程建设是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础,是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想指导。高校应该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研究,结合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不断更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体系,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科学性。高校还应该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建设,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的各类课程中,如思想ZZ理论课、中华文化课、民族学课、国际关系课,形成一个系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覆盖面。
2.丰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