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新华每日电讯/2024 年/2 月/28 日/第 006 版综合
上海大学: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中展现新作为
本报记者 吴振东
上海大学选课季,可容纳近 80 人的“ 中国系列” 思政选修课总是一课难求——近 10 年来,“ 创新中国”“ 创业人生”“ 时代音画”“ 光影中国” 等多门别开生面的“ 中国课” 在校内开一门、火一门,“ 蹭课族” 席地而坐是常有的景象。
不断深化思政课改革,是上海大学传承红色基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工程之一。上海大学始终以建设上海、服务国家、振兴民族为己任,努力在践行上海城市品格中彰显上大特质,在世界大学行列中书写鲜明印记。
“ 中国课” 皆成“ 网红课”
“ 这堂课生动有趣,例子和理论的精妙结合让课程无比生动。”
“ 我对医与道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医者应当以医术和道义兼备。”
走出教室,同学们仍在热烈交流对“ 医道中国” 课的听课感受。这是上海大学新开设的一门“ 中国系列” 思政选修课,旨在推动X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讲述健康中国理念,帮助青年学生知晓医学科技前沿,走进中华优秀医学文化,并养成健康的生活工作习惯。
课程从梳理四大文明古国的医学思想开始,进而分析中西方医学起源与核心思想,再谈到瘟疫对国家兴衰与文明进程带来何种影响⋯⋯丰富深厚的理论、真实的医学案例,引导学生一点点开启对医学伦理、医者职责、医社关系的思考。
课程主讲人苏佳灿教授,并非传统思政课教师,而是来自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还是一名骨科主任医师。这正是上海大学思政教育的重要创新:告别“ 单兵作战”,让文、商、史、学、医等各领域学科带头人、教授与思政课教师联袂授课,形成育人集成效应,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 通过集体备课、共同教研,不同专业背景和人生阅历的教师,共同把道理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使思政课的说服力感染力不断增强。 ” 上海大学X委书记成旦红说。
从 2014 年始设“ 大国方略”,到新近推出“ 医道中国”“ 美育中国”,上海大学持续深化思政教育改革,着力提升铸魂育人实效。近年来,学校还瞄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加强对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学术引领,通过建设上海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同城平台、上海大学中共X史X建研究院等,不断将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主动“ 拆墙” 激发办学新活力
上海大学校园,钱伟长铜像静静矗立,目光慈祥而有力。
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 三钱” 的钱伟长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更是上大师生心中“ 永远的校长”。1985 年,钱伟长创造性地提出:高校要“ 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办学要密切学校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要“ 拆除校内各部门、各学科之间的墙”,强调学科交叉、夯实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