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新华日报/2024 年/3 月/15 日/第 016 版智观
坚定文化自信,建立中国教育话语体系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杨文杰 李延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自信离不开高水平的教育开放自信。“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从人类文明史角度来看,人类文明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协同发展的过程。 “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开放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开放自信是指教育发展要秉持对外开放的理念,坚持“ 走出去、请进来” 战略,既要学习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又要在国际舞台上传递中国教育声音、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开放自信主要表现为建立中国教育话语体系、坚持中国教育开放包容、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等。
建立中国教育话语体系
“ 话语权” 是话语权利、资格和影响力的统一,话语资格和话语权威的统一,是学术共同体在与之相关的学术界中的影响力和支配力。2019 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世界水平” 是教育强国的显著特征,自然成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指向。而当下中国教育在世界教育舞台上话语权还不突出,有些方面甚至还有明显的缺失。 “ 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外在的表达形式,包括概念、范畴、表述、词汇等。不同特色、不同风格、不同气魄的话语表达,对于科学表达某种思想理论体系和增强传播力、竞争力、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 用中国的教育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教育实践、中国教育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新气象,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科学话语体系,不断增强中国教育科学在国际上的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教育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别是要立足在中国教育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上,深入理解中国国情特征,提炼出契合中国教育特征的概念、框架、理论,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教育发展实践,形成既能被世界认同的学术标准和影响力,又能契合中国性质和特色的教育话语体系。
坚持中国教育开放包容
教育开放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开放自信的基本面向,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平等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