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江苏教育报/2024 年/4 月/10 日/第 004 版教育科研
“ 教· 研· 写一体”,开辟区域教育科研新路向
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副主任 徐建林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 “ 要进一步明确教研机构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在推进区域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诊断与改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以 “ 教· 研· 写一体” 为开展区域教育科研工作的新路向,将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学术表达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合力,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自主创生,建立科研联动机制。为破解教学、科研“ 两张皮” 现象,提升教师的科研热情,把科研的种子更好地撒向一线教师,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在区域科研主管部门与学校教科室之间建立教科研协作区作为“ 桥梁”,联动进行科研活动。全区目前依托集团化办学分学段成立 13个教科研协作区,通过科研骨干主动报名、区教科室评审选拔、区教育局聘任的方式选聘兼职教科员,每两名兼职教科员负责一个教科研协作区,由学校主动填写“ 教科研协作区主题活动方案申报单” 进行申报,交由兼职教科员与区域科研负责人共同审议活动的可行性和着力点,确定后印发研讨通知,鼓励跨学段、跨区合作开展研究活动。吴江区以兼职教科员为主力,建立城乡联动、校际协作、合作分享的教科研联动机制,开展形式多样、鲜活的教科研活动,不仅激发了基层教科研骨干的热情, 更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了展示平台, 活跃了基层教科研氛围, 为 “ 教· 研· 写一体” 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纵横推进,打通教学、科研壁垒。我们常见这样的现象:个别教师乐于上课,但是一到写论文就产生抗拒心理。教师之所以害怕“ 写”,原因在于只看到课堂教学这一表象,无法挖掘其内在机理,教而不研、研而不深是问题的根本。为改变这一现状,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开展横纵架构主题式研究,引导教师不断深入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从“ 不敢说、害怕写” 走向“ 有话说、乐于写”。在横向主题架构中,我们根据学段自主架构主题,内容主要来源于当下研究的热点、课标实施中的难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亮点,如学前教育段的“ 区域游戏”、小学段的“ 教学评一致性”、初中段的“ 项目化学习”、高中段的“ 学科实践”。各教科研协作区在每次活动后形成总结性文字,反馈活动成效,促使主题研究不断向纵深推进。在纵向主题架构中,我们采用学段融通的主题架构模式,各教科研协作区自主组队,开展“ 幼小衔接”“ 九年一贯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