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教师报/2024 年/4 月/3 日/第 004 版区域
强公办,扩优面,促均衡
——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周进谈公办强校省域推进策略
本报记者 孙和保
特邀嘉宾:周进,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
近期,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的 2024 年度基础教育重点工作部署会上,贵州省积极推进公办强校受到与会者的关注。从 2018 年起,贵州省在全省试点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强校计划(简称《公办强校计划》 ) ,如今已经三批次遴选 2200 余所项目学校进行为期 3 年的跟踪培育,约占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四分之一。
从先行试点到全面推进,通过近 6 年的遴选、培育、辐射,办好办强公办学校已融入贵州教育发展的“ 血液”。可以说,省级层面通过系统谋划已构建了实施《公办强校计划》的“ 四梁八柱”,为扩大公办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打好基础。
去年 7 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 (简称《扩优提质行动》 ) ,提出的八大行动就包括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要求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制定区域优质学校成长发展规划,倾斜支持帮扶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成长为优质学校,办好“ 家门口” 的每所学校。
作为教育欠发达省,贵州走在《扩优提质行动》前列。他们结合不同推进阶段出台了《贵州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强校计划实施方案》 《贵州省义务教育公办强校项目学校建设培育指南》等文件,以《公办强校计划》持续为区域、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动力,还及时与《扩优提质行动》相衔接,为省域落实《扩优提质行动》提供行动样本。
这些行动离不开贵州省教育厅的超前谋划、大胆探索,但作为一项省级行动,他们为什么推进、怎样推进、形成了怎样的经验?本期邀请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周进谈谈《公办强校计划》的落地举措。
“ 没有数量累加就没有真正的优质均衡”
中国教师报:早在 2018 年贵州省就试点推行《公办强校计划》 ,当时是基于怎样的现实提出
了这项计划?
周进:义务教育是国家事权,办好公办学校就是履行政府职责。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贵州省义务教育也由“ 有学上” 转向“ 上好学”。由于地域条件差异大、教育总量大、教育需求大等因素,人民群众对“ 家门口” 好学校的呼声越发强烈。城镇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和安置点新建学校发展基础不同,如何同向引领成长成为全省义务教育发展必须解决的难题。
2018 年贵州省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2021 年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5.5%,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0.1 个百分点,为我们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优质均衡不是“ 削峰填谷”,没有优质学校数量的累加就没有真正的优质均衡发展,没有城镇学校、乡村学校和安置点学校的齐头并进强起来、好起来,人民群众对优质均衡发展、“ 家门口” 好学校的获得感、幸福感就会降低。实施《公办强校计划》是推进优质均衡发展的“ 加油站” 和“ 充电器”。
中国教师报:一项新政自上而下层层传递,如何迅速打开局面、怎样保证效果都需要进行顶
层设计。从提出《公办强校计划》后,省教育厅采取哪些举措保障新政顺利推行下去?
第 1 页 共 4 页
周进:提出《公办强校计划》后,我们选取首批 9 个县区作为试点,先行先试,探索公办强校实施路径,省教育厅及时收集各试点案例,同时充分了解各地各校在试点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为系统推进提供决策参考。同时,我们将实施《公办强校计划》作为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要抓手,纳入X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市(州) 、县(市、区)及时成立义务教育《公办强校计划》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面临的人、财、物等问题;教育行政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业务指导、综合保障、评估督导等小组,为项目学校提供 3 年跟踪服务指导。
自 2021 年以来,省教育厅先后印发了《贵州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强校计划实施方案》《贵州省义务教育公办强校项目学校建设培育指南》 ,分别提出优质均衡创建、强师工程专项、校际联盟发展、教育科研支撑等“ 十大行动”,从宏观层面对如何实施好《公办强校计划》进行了安排部署;整合现有国家和省有关义务教育政策,从办学方向正确清晰、学校管理规范有效、课程教学高效提质、教师发展专业成长、学生发展健康全面、办学条件保障有力、社会效益良好七个方面细化培育评价指标,从微观层面对如何培育项目学校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国教师报: 您提到的 《贵州省义务教育公办强校项目学校建设培育指南》 具体内容是什么?采取了哪些举措确保学校落实?
周进:我们力争用一套指南囊括所有义务教育办学要求,学校逐条对照即可。 《贵州省义务教育公办强校项目学校建设培育指南》对国家和省出台的与义务教育相关的文件进行了梳理,在力求全面落实的基础上,挑选出对项目学校培育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关键指标,是全面推进阶段的一次创新尝试。
在落实中,一是实施“ 种子学校” 培育行动。省教育厅要求各市(州)每年推荐本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不同梯度的县(市、区)作为公办强校项目县;推荐区域内不同办学层次、办学特点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作为项目学校开展培育。二是强化专家指导。成立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组织专家团队对项目学校进行指导,帮助各项目学校制定三年实施规划,并给予全程专业指导。三是实施评价监测。着力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定期对项目县、项目学校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监测。同时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学校、实施绩效奖励的重要依据。
“ 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教师报:学校是《公办强校计划》的受益者,也是具体执行者,如何让学校动起来,省
教育厅提供了哪些支持?
周进:省教育厅主要在三个方面给予支持:一是制度保障支持。支持各地各校在教师资源配置、教育教学方式、学校精细管理、考试评价等方面深化改革,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联动发展等方式,为实施《公办强校计划》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培训提升支持。聚焦提高项目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能力,充分利用“ 国培”“ 省
培” 等资源为项目学校校长、中层干部和教师开展“ 订单式” 培训。
三是联动发展支持。持续优化完成省、市、县三级教育组团式帮扶体系,发动优质学校帮扶基础相对较弱的项目学校,促进不同发展基础的学校共同进步。如省教育厅牵头组织贵阳市第十八中学帮扶威宁县迤那二中、省府路小学帮扶威宁县石门小学、南明小学帮扶从江县大歹小学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联动发展中所有学校都是实践者、探索者,也是受益者。
中国教师报:2018 年开始试点推行《公办强校计划》 ,既然是试点,过程中一定会有收获、有不足,在刚开始推进时您认为最难的是什么?又是怎样解决的?
周进:首批试点以区县为单位,通过试点大家的认识逐步提高,培育成效逐步凸显。我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