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文化报/2025 年/2 月/21 日/第 007 版理论· 专题
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究
温州开放大学 曹一宁 孙文袭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扎实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各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环境氛围等。思政教育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两者协同育人,就是要将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思政教育的显性教育功能有机结合,使思政教育贯穿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同时,让校园文化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实践载体和文化土壤,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与策略,通过分析两者协同育人的内涵及价值,从多个方面提出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举措,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是目标的一致性。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旨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和创新精神,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政教育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理论修养。两者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育人方向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二是功能的互补性。思政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则具有隐性教育的特点,可通过校园环境、文化活动、规章制度等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两者相互补充,能使育人效果更加持久和深入。
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意义
一是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的校园文化以其生动活泼、 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形式,能够将抽象的思政教育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教育效果。比如,部分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红色文化节、主题演讲比赛、志愿服务活动等,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其中,使大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等,进而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是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思政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灵魂和方向,使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更高的思想性和更好的教育性,避免了校园文化的低俗化和娱乐化倾向,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质和层次。
三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协同作用,大学生不仅能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提升,还能够在思想道德、人格修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获得全面培养,进而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部分高校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打造了具有思政教育特色的校园景观、文化长廊等,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在拓展大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了思政培根铸魂的育人实效,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具体路径
一是强化协同育人理念,切实加强顶层设计。当前,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呈现多样化、特色
第 1 页 共 3 页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