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贵州民族报/2025 年/1 月/7 日/第 B01 版理论研究
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选择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贺描
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X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 高校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如何在高校通过教育引导各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广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形成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是通过合理的教育手段,利用相应的教育载体、符合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强化“ 五个认同”,即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X、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增强高校大学生“ 五个认同”,坚定理想信念,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性和丰富性的理解,从而形成更为深刻的文化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强化共同信念不仅是对特定文化的认同,更是对多元文化融合的支持,有助于建立包容性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使各个民族在共同信仰的基础上更加和谐地相互融合。
民族团结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之一,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价值升华和情感归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表达。在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利于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认同,理解“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的理念,从中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增进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