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别出心裁才能别开生面——以我的一次开班动员讲话为例
前不久,我们单位在上海市委X校办了一个班,我去作了开班动员讲话。这个班,是培训班也是研讨班,主题是“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学员是各市的××部长和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关负责人。因为飞机晚点,我赶到X校的时候,时间已到了凌晨2:30,距离开班还有6个小时。“好的开班等于成功的一半。”为确保开班讲话讲到点子上、讲出好效果,我准备稿子一直到6:30。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在开班式上,这个讲话得到了市委X校带班老师和学员们的好评。实话实说,讲话稿不是我的原创,初稿是主办处室代拟的,我主要是修改完善。我参加会议活动,如果需要发言,一般情况下不会让下级代拟发言稿;但如果是比较正式的讲话,我会让主办处室拿个初稿,这不是为了偷懒,除了锻炼干部,帮助他们提高文稿能力,更主要的,是希望从初稿中获取有益信息,体现集思广益——同一项工作,我和主办处室考虑问题的角度、掌握的信息可能不完全一样,综合起来,优势互补,虑事会更周全一些。对主办处室草拟的稿子,我的态度是尊重但不依赖。所谓“尊重”,就是能用的尽量用,这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整篇稿子能用上最好,起码要用上其中的一些信息。但是,无论稿子还是素材的采用,一切以合用管用为标准,不能为用而用、降格以求。如果稿子质量达不到我的要求,我不会发回修改,而是自己动手,完稿以后再返回主办处室,一来请他们提提意见,二来也希望他们从比较中看出点什么、学到点什么。用我的话来说,这叫“写材料的不难为写材料的”。当然,如果是“大Boss”的讲话稿,那就另当别论,需要改几稿,负责起草的同志就得改几稿,不达标准不交稿。至于我本人,则是视情而动,该出声时出声,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一次,拿到主办处室草拟的初稿,我看了以后,觉得基础相当不错。整篇稿子,思路是对的,框架也挺好,基本的内容也有了,但还是有必要作些修改:第一,语气需要转一下原稿中,在引出讲话主体部分的时候,写的是:在这里,我就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这个研讨班,提几点意见,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作个交流。我修改为:这里,我就部里举办这个研讨班的一些考虑,和大家交换一些意见,希望同志们能达成共识,以饱满的热情共同完成好学习研讨任务。主要讲3个问题。为什么这样改?主要是考虑到讲话对象的层次比较高,有部分同志级别比我还高,这样讲更为谦虚、更显尊重,也更容易让大家接受。原稿中写“与大家一起共同(注:‘一起’‘共同’两个词属于同义重复,要一个就够了)探讨,作个交流”,这是比较谦虚的,但前面写“提几点意见”就不是太合适,多少有些居高临下。 第二,角度需要扭一下主体部分,原稿写了3方面内容:第一,为什么要举办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这个专题研讨班第二,这次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要学什么第三,我们要带着什么样的学习成果回去向组织汇报一要有新认识;二要有新谋划;三要有新行动。我改为: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办这个班第二个问题:这个研讨班将学些什么第三个问题:我们希望达到怎样的办班效果一是问个究竟。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时代,媒体、资讯高度发达。我们学习考察的很多内容,其实在网上都找得到。但“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一问”。这就需要大家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请教、带着问题思考。二是取到真经。上海市的好理念、好思路、好政策、好经验、好做法,都是我们要学习的。但是,因为发展阶段不同、实际情况不同,我们学到的有些东西,不可能照搬照套,甚至一时之间可能还用不上,否则难免水土不服,导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觉得,我们最需要学习的,一个是贯穿政策、经验与做法之中的科学思维方法;一个是课程表中有一讲的主题,就是《上海改革开放的精神品质》。三是闯海赶海。这个“海”,是上海又不只是上海,是学海、商海、人海,更是市场之海、科技之海、发展之海。接下来,大家不仅将听到很多上海的人才故事,还将实地走进上海科技创新的“心脏”,进行零距离的体验和感受。著名诗人汪国真有一句格言:“看海和出海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一种是把眼睛给了海,一种是把生命给了海。”我们要先看“海”再出“海”我的修改,一是在称谓上多处使用“我们”,这是与人沟通非常重要的一个技巧,目的是消除距离感、增强代入感,把自己想说的变成大家的共同语言。二是把一级标题中的“要”字都去掉了。包括后面的讲话内容,我都非常注意语气和口吻,通篇基本上没有“要”“必须”之类的祈使语气。这样修改,使讲话更显平易平实,就像和大家聊天。三是就事论事,把第三部分的二级标题和之下的内容都换掉了。原稿写的3点,“要有新认识”“要有新谋划”“要有新行动”,后两点都不是研讨班上能做的事。而我另起炉灶的3点,都落在研讨班上,更有思想性,也更符合实际。第三,位置需要调一下原稿在导语部分,写了这么一段:十八大以来,X中央对人才工作越来越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先后作出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多达100多次。在去年11月十九届中央ZZ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强调要从X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出发,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配置人才。总书记这个重要论述,对履行人才工作的职能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这次专题研讨班,走出GX,来到上海,就是希望到全球人才荟萃的国际化城市来,开拓思维、开拓视野,通过学习研讨提高做好人才工作的能力水平,更好地为GX高质量发展引进、培养、使用好各方面优秀人才。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回答了“为什么办这个班”的问题。也就是说,与原稿第一部分所写内容是交叉重复的,应该调整位置并合并同类项。第四,文字需要顺一下原稿中长句偏多,能改的,我尽量改为短句,这样念起来更顺畅、更自然。除了增强文稿的思想性,我还增加了一些个性化的内容,讲了一些大实话,显得比较真诚。比如,在“这个研讨班将学些什么”部分,我写道:我在审阅办班方案的时候,看到课程表,感到学习研讨的内容针对性、时代性非常强,相信也一定会取得实效,我非常希望自己在离开人才战线好几年之后,也能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好好补补课、充充电,借助“大上海”的新理念、新经验,刷新一下自己。但是,很可惜,部里的工作非常忙,×××部长让我晚来早回。这让我有一种临渊羡鱼的感觉,非常羡慕大家能够完整地拥有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这是用我的“渴学”而不得,来反衬大家得到这样的学习机会是多么不容易,很自然地带出希望大家珍惜机会。又如,在介绍了课程安排之后,我写道:排课的时候,看到上海市委X校发来的课程表,××处的同志也有些顾虑,说来自职能部门的授课者是两位副处长,层次是否低了些,是不是需要再和上海有关方面沟通一下、争取一下,把授课者改为职能部门的分管领导。我说,不用了,一来尊重上海市委X校的意见;二来我们都当过处长,在省一级的部门,处长都是操盘手,他们的实操经验很宝贵,所掌握的一些具体情况、细节处理经验是部门领导不一定掌握的,往往学之能用、用之能效。当年我在省教育厅工作的时候,一位厅领导就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过:“省直部门实行的是处长领导下的厅长负责制。”确实,在具体业务上,处长要比厅长了解得更全更深更细,也更经得起问。我相信,上海市委X校这样安排是有所考虑的,对我们搞好这次学习研讨是有利的。 这样写,是把大家有可能不满意的地方主动暴露出来,把沟通工作做在前面,更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总的来看,尽管原稿的框架我基本没动,但内容上、文字上的改动不小,占到全文的一半以上。在修改过程中,我花了不少心思,充分考虑到与同类讲话相比,这次讲话主题有别、地点有别、对象有别,从而别出心裁地作出安排,收到了别开生面的效果。公文写作门户网站,请认准笔杆子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