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高中关于边城读后心得
高中关于边城读后心得(精选3篇)高中关于边城读后心得 篇1 雨后,我坐在阳台,读着《边城》。 这部小说初读之下,语言很平淡,情节甚至算得上是平凡,但细读之下,又会被小镇的悠闲适意,爷爷的朴讷,翠翠的可爱以及字里行间的自然、优美、诗意所吸引。读着读着,似乎自己也融入了这个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现了那片宁静的自然风光,寥寥几笔勾勒出翠翠和爷爷简单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乐和活力,然后便讲述了那个热闹的端午节,翠翠的爱情便是从这时拉开了序幕。 到了小说的后半段,看得我有些急躁起来。翠翠的爱情之路似乎愈发崎岖了,就像京剧《三岔口》给人的感觉一样,一件两情相悦好事却被一连串的误会打乱,总也成不了。 船总的儿子大老、二老都喜欢上了翠翠,刚刚开始竞争,大老的殒命却让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二老不再那么坚定地要娶翠翠,船总开始对爷爷有偏见,而爷爷的木讷和口拙也让船总和二老对他产生了误会。 小说接近尾声时,一场暴风雨带走了爷爷年迈的生命,也许,它也同样粉碎了翠翠刚刚萌芽的幸福。 在整部小说里,最幸福的人应该是爷爷吧,这位带着那个时代典型特征的老船夫,他敬忠职守的在岗位上奉献了50年,他拥有过平凡的妻子、可爱的孙女、几十年的至交老友,也经历过妻子的死亡,女儿的离去。最终在对孙女的担忧中与那条渡船伙伴一起逝去。虽然一生清贫,但这也算是完满的一生了。 读完了《边城》,我的心也变得酸涩、潮湿起来,不知是因为窗外不曾停歇的雨点,还是文中的翠翠那飘渺的幸福。或许,二者皆有吧。 《边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从我的脑海里卷过,留下了淡淡的凄凉和哀伤。我本不是什么易动感情的人,却在这个昏昏沉沉的阴雨天,因为这个简单的故事,生出了想哭的冲动。 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悲剧美就美在它的它的残缺。《边城》就是如此吧。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模凌两可的结尾似是给了些希望,但又像是对翠翠的安慰,读起来有些悲哀和无奈。 合上书页,我不禁遐想,如果没有那场暴风雨,如果爷爷不那么木讷,如果大老没有死,如果翠翠主动一点,甚至,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这个时代,那么,她现在该是幸福的吧。又或者,有了那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来的翠翠,边城便不是这一个边城。 文末,那座在暴风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来了,似乎是在告诉读者,虽然那场暴风雨中逝去的很多东西已经回不来了,但风雨过后,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生活的。 《边城》让我品出许多对现在生活有裨益的道理来,比如沟通,比如坚强比如……高中关于边城读后心得 篇2 一曲哀婉凄美的田园牧歌——读《边城》有感 “边城”意指什么?从字面意思来说,它是边境的城市,就是朴实,安宁的村庄。但从沈从文先生的角度去看,这,就是他对生活的态度。具体是怎样的态度呢?随我去品味沈先生的语句吧! “他们的生活那么同一般社会遥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的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人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沈先生的文笔从来都是这样唯美、简洁。无需过多装饰,寥寥几语就把田间人民对“爱”字的看法描述出来:虽然他们离现代社会太过遥远,可能体会不了城市人民的做法,可两边在爱情的收获方面,会被相同的物质所互相结合,令两个互不关联的事物变得相似起来。他们都会为爱痴迷,为爱疯狂。 再看看现实生活。当今社会,大家伙对爱的理解已然变了味。举个例子:你若对我不离不弃,我便对你生死相依。本就不该如此。为什么呢?这句话所在的基础是“你”对我不离不弃,我“才”对你生死相依。这听起来很觉着自私:凭什么我先对你好后你才对我好?!是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做个“傻汉”,让对方单方面地浸在我的爱之中?自己爱的人幸福,当然你也会幸福。可能有人会说你痴,但他绝不会嘲笑你;可能有人觉得你傻,但他也会效仿你,因为你的做法铁定会羡煞旁人。 “琉璃般透明纯粹,美得让人神往,脆弱得令人心疼……”最后再用沈先生的话,点明当今“爱情”的性质。毕竟只有珍惜的,才是珍贵的;唯有珍贵的,你才会去珍惜。即使他的文章最后都哀婉凄美,但这却最使人铭记简单而又说不通的道理。高中关于边城读后心得 篇3 回到自然的生活 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叫《瓦登尔湖》的书。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很漫长,我希望能理解作者在书中描绘的情景和他的思想。因此,虽然读一章可能只用半小时,但我要在一天的阅读完成后,再重新慢慢地感受书中内容所带给我的思考。我觉得每一本书每一次看都会带来新的感受,而每一章都值得反复体会。在这样的阅读体验中,一天一天地,我将这本书读完了。 读完这本书后,我大致清楚了它描述的是怎样的经历:《瓦登尔湖》是记述作者亨利·戴维·梭罗在瓦尔登湖边隐居两年零两个月生活的作品,在基本自给的过程中,与大自然相伴,并重塑自我生命的经历。 这本书有一句让我印象很深刻的话:愈是富足的人,舍弃的事物就愈多。 那么“富足”与“舍弃”有什么关系?“富足”,如果是指拥有很多财物,那与“舍弃”是不是相冲突? 在文中,这句话出现在“我”选购即将要生活的土地时,却并未像其他购买土地的人一样,思考怎样利用,而是觉得“其他的我都不在意”(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标)。这么看来,他所说的“舍弃”应该是物质层面的舍弃,“富足”却是精神上的富足。作者并不需要太多附加的装饰,他觉得只要能够欣赏眼前的美景,“无论我被置于何地,我都能在那里安然地生活,家不过就是一个栖居之地……”。作者的这种态度也许可以用“随遇而安”来形容,虽然他的生活态度我还不能完全的理解,但从书中的描写中,我能够看出他的精神世界很丰富。作文“富足”的,是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实在我看来,这句“愈是富足的人,舍弃的事物就愈多”不仅可以在书中感叹“我”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也能用来形容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如果只懂得一昧地向大自然索取,即使现在过上了舒适的生活,总会遇到一个淋满鲜血的“将来”。毕竟将来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却可以为之准备的。美国原住民有这么一句话:“我们的地球,既是从父辈手里继承来的,也是向子孙手里借来的”。试想,身为子孙,是否愿意接下父辈的烂摊子?身为父辈,是否要有还子孙们一个宜居地球的义务? 将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有道理:“舍弃的事物愈多,就愈是富足”。如果能放下一时的贪念,是否会获得更多?是的,总有人会认为只有拥有得越多才会越富有,于是在不断掠夺资源的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的平衡。但像我思考过的,“富有”也能是精神上的富有,那么,与美好的未来相比,美好的现在就显得十分自私了。诚然,有什么比过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更加舒心呢?但是,适度地放下,适度地舍弃,即使只是体验一下新的生活,又有什么不行的呢?只要舍弃那样一时的贪念,这样便能获得拥有一个未来的富有,同时还子孙一个平等的可以去享受的未来。 在《瓦尔登湖》这本书中,作者描述的不仅是“身”的生活方式,也有“心”的生活方式。老实说,也许我不尽理解他的想法,也并没有资格去说赞同或不赞同。但我仍然希望,也相信,有朝一日,我也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