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陈忠实先生故居观后感
关中的硬汉派作家陈忠实先生逝世迄今为止刚好三周年了。一大早中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反正今天难得有个偷闲的日子和战友一起驱车回老家转转。老家有八十多岁老父亲己年迈需要看看,父亲尽管年岁己大但怎么也割舍不下那些他一生侍弄的土地。车子出蓝田县城在马河桥畔吃罢午饭便驶向老家,一路上雾气渐渐大了起来,路两边的杨柳树枝在风中不停地摇曳,沟畔两旁的槐花己过旺期,但雨中不时还夹杂着阵阵的香味,乡道间时不时都有放蜂的帐篷时隐时现。回到家中收拾完一切琐碎事和卫生己到傍晚五点多了,因为我俩明天都有事情便又匆匆向西安出发。在车上我便对战友平社说“一会咱从灞河桥去西蒋村陈忠实先生故居转转,反正从那也能到纺织城,”他满口答应。大约二十多分钟,车子便到了陈先生的旧居门前。
西蒋村背倚白鹿原,村子很大。站在陈先生的门前向北过了灞河便是蓝田的泄湖地界。西蒋村是蓝田和灞桥的界畔,先人辈在很早便相互通婚走动,并不存在什么区域划分。西蒋村向下便是一望无际宽广的灞河水,河水是自东向西流向渭河的。先生的故居是三间平板房,站在马路旁的石阶上踮起脚尖才能看到院中的光景。楼门也不是农村很气派的那种,院墙不高。楼门两边贴着红色的对联,天色暗了我们也没看清内容。听出门散步的小伙说“前几天家人把先生的骨灰送回来了,他一家人经常住西安不回家”。“人家屋里有东西怕丢了,所以经常锁着门。”正是这间不起眼的平房,陈忠实先生在这里酝酿出了《白鹿原》的初稿以及创作前的各种筹备资料。门前苍翠的绿竹掩映着这个不起眼的农家小屋,谁能想到会有一个铮铮铁骨的关中作家陈忠实能横空出世名扬天下。
陈忠实先生做过农民做过乡村教师后来便走上了文学创作这条路上。他从1976年开始发表《无畏》,后来短篇小说《信任》刊于《人民文学》并获奖。看过陈忠实的一篇传记写他那时如饥似渴想读书时而偷偷溜进文化馆的图书室看到了许多当时列禁的一些外国小说,给他的创作提供了不少帮助。《延河》刊物给他的帮助则更大,像陕西当时的王汶石,杜鹏程等老作家都给了他不少文学上的鼓励和支持。【更多公文 素材,微信:dadawk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