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地方综合性年鉴应重点充实和完善信息
县、市级年鉴作为一个地区地情资料信息库、地方百科全书,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理应发挥出很大的信息母体作用,但纵观当今许多地方的年鉴,它的热量只在很局限的年鉴界发挥,而没有热在整个社会界。探究其根源,是没有科学地处理好“官需”与“民需”的关系,或者说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年鉴其自身存在、发展的基础,没有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既为“官需”,又为“民需”,同时也为自身发展所需的信息。权威性十足,灵活性不够;全面性十足,针对性不够;笼统性十足,实用性不够。对于改革开放中的新理论、新观念、新探索、新创举、新问题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来。要弥补以上的不足,当前地方综合性年鉴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充实和完善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信息。一、改革的阶段性总结
自从X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顺应改革、开放、搞活和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X和国家及全社会各个层面进行了一系列涉及全社会、全体公民的系统的、全面的改革,国家的ZZ、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关系进行了不同力度、不同程度的改革。经过20多年的实践,改革的成败得失应该实事求是地、及时地总结一下,以利鉴往开来,为今后的实践提供镜鉴。地方综合性年鉴作为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从既为“官需”,也为“民需”的接合点上考虑,应及时地对改革作一个集中的阶段性总结。从前几年出版的许多地方的年鉴来看,一般只涉及到“经济体制改革”这一块,这也是针对“体改办”这个机构来安排的,仅仅作为“政府工作”中的一个分目,其他如“X政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等改革,只是仅仅在各个部门的工作中有零散的、简单的、面上的一些反映,没有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理性的分析与总结,对于改革有哪些值得汲取的经验,有哪些值得引以为诫的教训,很难一目了然地让读者看出来。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年鉴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打破一些框框的局限,冲破固有模式的束缚,呈改革成败的全貌于众多读者眼前,达到资政、存史的目的。从具体操作上看,可以把“体制改革”或者就称之为“改革”单独列出。作为“特载”或者单独作为一个类目,而且要放在年鉴的显要位置表现出来。它所要反映的信息除各项改革实施的原因、过程、经验外,对于需要认真吸取的教训和不足更要一分为
二、认真、客观地记述,作者绝不要自己人为地设置种种思想障碍加以回避。二、便民、利民服务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