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演讲稿)
艾略特是美国着名诗人、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48年凭借《四首四重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最负盛名的诗歌《荒原》被认为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他1888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父亲是公司总裁,母亲是教师。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从小受到父母的过分宠溺,后来他考上哈佛,获得比较文学和英国文学学位,这为他今后的成就奠定基础。艾略特后来前往欧洲学习文学艺术。在英国他与一位有精神病史的舞蹈家薇薇安海伍德相爱并结婚,但他的父母竭力反对,这导致艾略特与父母决裂。在友人的帮助下他在英国找到稳定的工作,从事文学创作。他根据英国传统文学家,如弥尔顿、莎士比亚,发表诗歌、评论,很快在当地树立威望。一个哈佛毕业的美国人,在英国成为英国文学的权威,初步展现了他的才华。
他的诗最初继承了西方文学传统,然后颠覆了所有传统,以惊世骇俗的新诗震撼了文坛,与庞德开创了新诗的时代。艾略特的最显着的特色就是大量引用,且注释中详尽标出。甚至可以说,艾略特的作品本来就是将大量引用的诗句拼凑而成。在诗句的组合,语序的颠倒中,产生出诗意的美感。《普鲁夫洛克》一首,一反情诗的常规,或者说不能算情诗,这首诗其实在写自己,在写完“趁黄昏正铺展天际”后,突兀的写道“像一个上了医学专用的病人躺在手术台上”,仿佛是艾略特揭露自己的意识深处,一个一个的场景,破碎的残片,堆叠起来。诗中多处提问,“那是什么”“我敢吗”“我敢惊扰这个世界吗”“我还该怎样猜测”,乍一看全文毫无中心内涵,奇怪的场景让人摸不着头脑,若是联系作者的生平,就可体会出暗示的意思。这是艾略特第一首发表的诗作,这些问题可以理解为是作者在问自己,我能不能在文学界闯出一番天地,我的新诗能否颠覆传统,创造我的时代,与历史上的大师比肩,甚至用我的标准重新评价历史……而不久,他真的做到了。他提倡一种文学界失传已久的价值观:离经叛道,脱离传统。大量的引用,体现出他内心的矛盾,一方面顺从文学传统,崇敬大师;另一方面想要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这也使他处于尴尬境地,身份介于前卫艺术家和传统文学家之间。
他的新诗内容比较晦涩难懂,写作时往往没有明确的构思,没有所谓中心思想。因为表达需要颠倒语序,让人无法理解,很多读者因此放弃阅读。对此艾略特说:“我们文化的体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必然对诗人作品的敏感性产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