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实施方案
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实施方案(精选3篇)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实施方案 篇1  设计意图:  物体的上抛、下落现象是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经常遇见的,如何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去探索问题,我选择和设计了“物体的上抛、下落”活动让幼儿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主动获得物体上抛、下落的经验。在制作玩具的同时,为了让不同水平幼儿都在各自基础上获得发展,我为幼儿提供了难易不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自制玩具,获得成功的喜悦。  活动目的:  1.感知不同质量的物体上抛、下落的不同现象,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2.激发幼儿自制玩具的兴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塑料袋、沙包、纸张、夹子若干  2.难度不同的半成品材料,降落伞范样  活动过程:  一、操作、探索  1.探索塑料袋与沙包上抛的不同现象  2.让孩子运用已有的经验说出易抛与不易抛的物体  3.探索纸与夹子上抛不同现象  4.探索纸与夹子从同样高度下落的不同现象  5.探索怎样使纸能快一点落下的方法  6.留下余兴:让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能使夹子下落的速度慢一些  二、幼儿自制玩具  1.讨论:怎样能使夹子下落的速度减漫  2.鼓励幼儿通过观察探索自己制作玩具  3.幼儿制作玩具,教师个别指导  三、玩玩具,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1、第一个环节没有让幼儿充分体验物体都是下落的,示范的时候关于如何抛和最终结果这两个指令不明确。这个环节只作为初步感知,不应该占活动的大部分时间。  2、第二个环节比较时,应让幼儿在五中材料中随意选择两者进行比较,如果五种比较则很难有明确结果,也浪费时间。在幼儿操作之前我引导幼儿应该在同一高度松手来比较,但是幼儿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都这么做,有的根本没有两两比较就凭感觉写结果,幼儿较乱,应该让幼儿上来分享他是怎么比较的,也可以让幼儿将下落的过程画下来。  3、材料选择:用纸来做实验每次都受空气阻力会导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状不固定。应选用重量相同形状不同、形状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来比较,这样更加能控制变量,要先从幼儿最易认同的经验来探究。材料投放的时候应随着环节的递进一步步投放,不应所有的都放好。  4、科学活动目标应该是让幼儿学会怎样探究,而结果并不是很重要。  5、第三环节应该让幼儿操作之后再得出结论,挑战幼儿原有经验。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实施方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用途。  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3.愿意养蚕和关心蚕宝宝,萌发对小动物的爱。  【活动准备】  各个生长阶段的蚕宝宝图;蚕生长过程图片;班里饲养的蚕宝宝以及其照片;人手一片桑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最近我们班的自然角来了一些小客人,他们在我们的照顾下慢慢长大了,你们知道是谁吗?(蚕宝宝)  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蚕宝宝爱吃什么?  二、通过讨论、观察,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1.提问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1)蚕宝宝是由什么变成的?(蚕卵)蚕卵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先说一说,再出示图片)  (2)蚕卵怎么样能孵出蚕宝宝来?蚕卵孵出来的幼蚕像什么?叫什么?  师小结: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我们可以用棉花把蚕卵包起来晒晒太阳就能孵出蚕宝宝来了。(迁移小蝌蚪的成长)幼蚕很小,像蚂蚁一样,它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蚁蚕。  (3)蚕宝宝吃了很多桑叶,一天天地长大,它又有哪些变化?又变成什么样子?(依次出示图片让幼儿了解蚕宝宝在各个阶段的特征)  2.幼儿分批观察班里的蚕宝宝,等待的幼儿和小伙伴说一说蚕宝宝是怎么样慢慢变化的。  3.出示蚕宝宝的一生循环图,帮助幼儿理顺蚕宝宝的生长过程。  师小结: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刚孵出来的幼蚕,身体黑色很小,像蚂蚁,叫蚁蚕。蚁蚕吃了很多桑叶,慢慢地长大,经过四次蜕皮,身体一次比一次变白、变大。最后,蚕开始吐丝作茧,在茧里,蚕再蜕一次皮,变成蛹,由蛹变成蛾,然后咬破茧爬出来,蚕蛾灰白色,有翅膀,雌蛾产卵后不久就死去。  三、了解桑叶以及蚕的用途  1.蚕宝宝喜欢吃什么?(桑叶)桑叶是什么样子的?(桑叶人手一片观察)  2.饲养蚕有什么用?  蚕屎可做枕芯,有药用价值;蚕茧能抽丝纺织成丝绸,可做面料和服装  3.师:蚕对我们的用处很大,我们在饲养时,应注意些什么?  勤换桑叶,让蚕宝宝吃饱;帮蚕宝宝清理便便,注意卫生;蚕结茧时,不要移动等。  四、联系生活,情感迁移  1.出示我们班养的蚕宝宝照片,激发幼儿去关爱蚕宝宝的意识。  2.教师小结:希望我们小朋友能用今天学到的养蚕宝宝的方法去好好照顾我们班的蚕宝宝,每天去看看他们,喂喂他们,观察蚕宝宝是怎么长大的。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实施方案 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水和油混合时互不相溶的现象,激发探索的兴趣。  2、了解哪些物品可以去除油渍,开拓幼儿的视野。  活动重点:  幼儿动手操作并得出结论:水和油是互不相溶的。  活动难点:  幼儿能在试验中操作,要发现油和水在杯子会发生什么变化,产生什么现象,并能得出结论。  活动准备:  1、幼儿初步认识了洗涤用品。  2、烧杯、搅棒每人一套;油、水、洗衣粉、洗洁精、蔬果净、洗手液、肥皂水、雪碧、盐个四份;每人一块有油渍的毛巾;连线标记卡。  3、制作课件:《小鸡和小鸭洗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提出问题:  ①教师:小朋友,桌上的杯子里装的是什么?(水和油)  ②教师:那它们有什么用处呢?  2、既然油和水有那么多的用处,那我们来做个好玩的试验。小朋友想一想,把油和水倒在你们面前的杯子里,会怎么样呢?(幼儿猜测并做出回答)  3、幼儿动手操作并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可以先倒入水,也可以先倒入油;可以油多一些,也可以水多一些,或者一样多,看看油和水在杯子里会发生什么变化,产生什么现象)  4、小结:水和油互不相溶,无论用什么方法,总是油在上,水在下。  二、基本部分  1、举一些常见事例,并播放课件《小鸡和小鸭洗澡》,引出生活中油和水互不相溶的现象,加深幼儿印象。提问:  ①小鸡和小鸭在水里的时候,它们的羽毛怎么样了?  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小鸭的羽毛有一层保护油层,水不能侵入到里面,它们的羽毛一抖,水就从羽毛上滑掉了,所以小鸭洗澡的时候,身上干干的;而小鸡羽毛上没有这种保护油层,小鸡一到水里,羽毛就浸湿了,变成了一只落汤鸡。)  2、幼儿操作,感知能去掉油渍的物品。  ①刚才小朋友说了油的许多好处,可是有时候油也会带给我们很多麻烦。昨天我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把油滴在衣服上了,有什么方法来去掉油渍呢?  ②出示准备好的实物,请幼儿说说哪些东西能和水溶在一起,并能去掉油渍。  ③请幼儿清除毛巾上的油渍,得出结论:洗衣粉、清洁精、肥皂水等能去除油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洗涤用品。  三、结束部分  1、提问:小朋友还认识哪些洗涤用品?每种洗涤用品都有不同的作用,你知道它们的各自的作用吗?  2、给标记卡连线:每位小朋友椅子下面都有一张连线卡,上面是洗衣粉、洗洁精、洗手液、蔬果净,想想它们分别用来干什么,然后用直线和下面的水果、衣服、碗、手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