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大学生村官何去何从?
三年,忧虑的三年。做为陕西“大学生村官”,我们对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尤为担忧。“三年一签”的服务模式同时也会让部分“大学生村官”产生“安不下心”、“不够稳定”等各方面的心理,农村工作不是一项短期工作,三年对很多“大学生村官”或许只能算个入门过程,也更谈不上做出显著的成绩。而三年以后,我们何去何从?这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在大学生村官中有着最普遍的“心病”。
一是巨大的落差和“身份歧视”产生“自卑感”。80后城市生活惯了的大学生,对工作、人生有着美好的憧憬,而从农村的现实情况看,大多数村工作环境、生活条件都比较差,理想与现实产生巨大的反差。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社会上很多认为选择当大学生村官是不得已之举,让部分“大学生村官”在思想上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到岗后,由于社会交往范围小、层次低,更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压力,越是与其他同学朋友们相比,越是没有工作的信心。
二是“孤独感”“无助感”、“迷茫感”。农村的同龄人大多在城市里打工或上学,没有共同语言的同龄人交流,远离喧嚣的城市,容易产生孤独感。大学生村官成功事迹是有许多主客观因素,还有更大多数的村官目前都感觉自己没干出成绩,也不知道怎么去发挥自己,无从下手,即使在乡镇上班,也只是做一些文件收发、打印复印的简单工作,看不到成绩,得不到领导重视及应有的尊重,就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使唤的免费劳动力(对乡镇财政来说),极易产生无助感和迷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