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推动红色音乐经典展现新活力
歌曲是时代的心声,一曲红色歌曲就是一段鲜活的历史。湖南是伟人故里、红色热土,在建X百年的峥嵘岁月中产生了极具地方特色的红色音乐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艺术化的方式对“四史”进行记录,对家国情怀进行讴歌,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方式,将带动更多人铭记光荣历史、坚定理想信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湖南的音乐名家坚持正确ZZ导向,为人民创与作,为革命鼓与呼,为时代歌与咏。抗战年代,长沙人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国歌,至今响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邵东人贺绿汀创作了《游击队之歌》《全面抗战》《上战场》《弟兄们拉起手来》等充满战斗热情的歌曲,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长沙人黄源洛创建海军文工团,创作了歌颂人民军队丰功伟绩的《八一大合唱》、歌剧《战台风》、歌曲《我曾战斗过的地方》《海岸炮兵之歌》等和多首管弦乐曲,以极大的热情讴歌新中国海军。《浏阳河》《挑担茶叶上北京》等,更是唱出了湖南家乡人对毛主席的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改革开放以来,《小背篓》《辣妹子》《八百里洞庭美如画》《八百里洞庭我的家》《奔驰在祖国大地上》等则把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三湘大地,打赢脱贫攻坚战,湖南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崭新精神风貌表现得生动传神。 
不同时期的湖湘红色歌曲体裁丰富、风格多样,既有号子、田歌、小调、民歌,也有儿歌、风俗歌、牧歌、船歌、渔歌、叫卖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大多数歌曲创作手法简洁大气,语言通俗易懂。《马桑树儿搭灯台》是一首传唱久远的桑植土家族民歌,形成于明代,后经贺龙元帅的堂弟贺锦斋改编,用最委婉的曲调和最质朴的语言,展现了一种朴实深厚的爱情观,更是融入了坚贞不屈的红色基因。炎陵红色歌谣大多源于客家山歌,以五声微调式和五声羽调式为主,采用传统的比、兴、赋表现手法,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红军歌曲《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歌》、最早的红色根据地革命民歌《插牌分田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