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金融助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要着力“三个强化”
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中的10项行动之一,就是“实施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行动”,旨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现代经济核心、实体经济血脉的金融,需要主动对接、积极作为,通过强化多层次跨境金融合作助力开放通道建设、强化金融赋能助力开放载体能级提升、强化数字化跨境金融服务供给助力开放型经济发展,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陆示范样本。 
强化多层次跨境金融合作助力开放通道建设。要按照通道与金融发展一体驱动的思路,不断拓展开放通道的内涵与外延。一是构建通道沿线跨境金融合作新机制。加强激励创新的制度安排,引导和推动在渝银行业金融机构争取总行支持,建立通道沿线境内外分行间的联动机制,建立与通道沿线境外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在客户共享、产品互助、收益分成、风险共担等方面进行创新,为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良性循环提供金融支持。二是完善通道沿线跨境金融规则与标准。继续推广陆上贸易规则成果,加大铁海联运(铁路)运单(提单)结算与融资的创新力度,推进双边或多边互认。以正面清单方式明确通道沿线金融机构可跨境提供的金融服务类型与规则,以金融服务规则与标准互联互通促进通道畅通。三是健全通道沿线国内端的金融合作机制。在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金融合作框架下,进一步细化金融合作事项,探索通道沿线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战略协同,共享网络与平台,提升西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争取联合组建多方参股的跨区域经营的金融机构,合作打造“通道+金融”联动发展的示范项目。 
强化金融赋能助力开放载体能级提升。在金融领域开放成为多边高水平贸易投资协定重要内容的形势下,要强化金融赋能开放载体,支持高水平开放的规则、路径探索。一是推动中新金融合作走深走实。依托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争取国家支持强化双边金融开放探索,在国民待遇、市场准入等方面落实具体承诺,推动高水平服务贸易开放。二是强化川渝自贸区联动金融创新促开放。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框架下,对川渝自贸区进行统一管理,探索自贸区全域实施高水平货物贸易国际结算便利化创新。对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原则上直接给予最高级别的贸易国际结算便利化待遇。对于转手买卖、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型贸易,采取“白名单”制度,以信用等级的方式给予国际结算便利化。三是支持两江新区打造成为内陆金融开放门户。搭建两江新区管委会、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等多方常态化联系机制,共商共建金融开放先行先试试验区。制定出台重庆金融开放促进条例,将高标准的金融开放要求作为法律原则条款予以明确,并作为引领具体改革创新举措的法定条款。围绕两江新区现代经济产业体系,强化货币政策结构性工具、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外汇管理改革创新政策等金融政策综合运用,促进产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突出绿色化、智能化、国际化特点,建立起组织多元、产品丰富、政策有力、市场运行安全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两江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