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保障性住房融资瓶颈如何破解?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这为解决百姓住房问题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建设保障性住房是“多渠道保障”的重要举措。由于保障性住房是面向中低收入人群,其显著特征是无收益或低收益,这就导致了“融资难”“融资贵”等瓶颈。用何种方法来破解保障性住房融资难题,政策性开发性金融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思路。
做好融资设计,解决“融资难”问题。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供给相对单一,资金供需缺口较大成为最大瓶颈。首先,从需求端看,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刚性和改善性需求不断增长,保障性住房需求人群覆盖面扩大,资金需求增大。其次,从供给端看,由于财政收入增速有限,财政支持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此外,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关乎房价和房地产市场的平稳,短期内也不会有太大提升,单纯依靠政府资金支持保障性住房不够现实。因此,保障性住房获得金融支持是必然选择。但是,由于保障性住房的性质定位决定了其不以高收益为目的,且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需求量大、期限长。这与银行资金追求“盈利性”“流动性”的目标相悖,导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住房保障领域的意愿较低。可以说,“融资难”是保障性住房工作面临的第一道难关。 【更多公文素材,微信 :dadawk01】
多年来,国家为破解这道难题出了不少实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主动作为、积极创新,积累了不少经验。比如,2014年,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原则,推出“统一评级、统一授信、统借统还”的“三统一”融资模式支持棚改。2016年,按照政府购买服务原则,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融资模式支持棚改。2018年以来,配合财政部、住建部等探索PPP、公司融资等方式支持保障性住房。2021年以来,以市场化方式融资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2022年,助力国家“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目标,做好“保交楼”专项金融服务。因此,针对保障性住房“融资难”问题,应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为依托、商业化金融为辅助,引导社会资本多方参与的多渠道融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