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四个维度
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文化和旅游局日前组织编制了《天津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年)》,涵盖图书阅读类、博物展览类、文化活动类共三大类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规划。据此,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将日益呈现持续快速发展、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日趋丰富的新局面,越来越多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也会应运而生。兼具文化和公共属性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聚拢艺文资源、延续文化根脉,重塑城市美学的有力践行;也是弥补公共文化服务不足,消解空间异化矛盾,推进城市空间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还是当前各地促进消费潜能释放,激活文旅消费市场的重要抓手之一。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品质可持续地良性运转,作为未来新发展课题,需要在布局谋划、运营管理、主题建设、服务供给几个方面提档升级。 
科学精准的布局谋划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影响并决定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品质、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在打造城市文化名片,融合文旅产业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应始终围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各项要求,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作为构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格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首先,将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纳入城市品牌建设。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注重内涵与外在的统一协调。其次,持续完善机制,实现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有序监督考核,提升服务效能,杜绝“重建轻管”现象发生,同时引入退出机制,确保公共文化空间活力。最后,合理安排文化服务半径,鼓励发展多元文化业态。在注重开放性和公益性的基础上发展多元文化业态,探索复合型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向更广泛领域延伸辐射,将新型公共文化服务自然植入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