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盐碱地泛指土壤中可溶性盐类含量过高,具有不良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致使大多数植物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毒害和抑制,甚至不能生长成活的土地,包括盐碱荒地、盐碱化耕地以及受盐碱影响的其他农用地。盐碱地土壤称为盐渍土或盐碱土,包括各种盐土和碱土以及其他不同程度盐化和碱化的土壤。一般所说的盐碱地实际上是土壤分类中的“盐碱土”或“盐渍土”,而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盐碱地专指“表层盐碱聚集,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归属“其他土地”即未利用地,也就是俗称的盐碱荒地。 
盐碱地的形成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成土母质、地形、水文地质条件、生物作用等。具体来说,由于太平洋季风气候和欧亚大陆性气候的交互影响以及复杂的地质、地形因素,我国土壤盐渍化主要具有4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明显的季节性。在季风气候条件下,大气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不均,春季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导致土壤持续积盐;夏季高温多雨,土壤以脱盐为主;秋季雨水减少,蒸发增强,土壤缓慢积盐;冬季寒冷少雪,伴随土壤冻融,发生隐蔽积盐,且随纬度升高而更趋明显。二是强烈的表聚性。在春秋积盐季节,由于土壤蒸发强烈,即使地下水或土壤中含有少量盐分,只要地下水位高于临界深度,且地面高低不平,也会因强烈的地面蒸发导致强烈的土壤盐渍化。三是类型的繁多性。根据盐渍土形成条件和特征,我国的盐渍土区可分为滨海海浸盐渍区、东北苏打碱化盐渍区、黄淮海斑状盐渍区、宁蒙片状盐渍区和青藏高寒盐渍区等。四是积盐和脱盐的反复性。受地下水和地面渍涝积水影响,土壤盐渍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积盐和脱盐频繁交替的反复性,即使脱盐的土壤,其盐分主要是淋洗到深层土体中,一旦水环境发生变化,地下水位抬升到临界水位以上,则土壤可能会再次发生盐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