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孔孟之道中的人生格局
在中国古代,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圣”是从文化角度而言的。“圣人”与“亚圣”作为对孔孟的尊称,意在肯定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塑造之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理论体系形成了“孔孟之道”,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主脉,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孔孟之道重在“仁义”的发展,重在性善论、养浩然之气,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也是重要的思想维度。 
孔孟多谈现实人生。公元前524年,子产倡言“天道远,人道迩”,此时孔子28岁。《论语》中,孔子称赞子产“行己恭”“事上敬”“养民惠”“使民义”,有君子之道。孔子有对周礼的梦寐以求,但更多的还是对现实的关怀。《尚书·金滕》记载周灭商后第二年武王身患重病,周公“自以为功”,向太王、王季、文王三位先王祝祷武王康复。《史记》记载周成王年少生病,周公剪掉自己的指甲并掷入河水之中。孔子则不然,季路问怎样敬事鬼神,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又问怎样看待“死”的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孟子》中还记载了孔子对殉葬的看法。孔子之所以有“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感叹,原因正是孟子所说的“这是因为人俑就像大活人”。可见,孔子多不谈六合之外的事情,处理现实问题时,对鬼神之道也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