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今年以来,XX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才工作会议重要指示精神,着力集聚各领域人才,采取政策牵引、项目支撑、活动集聚、优化服务等多种方式,分别制定两项人才计划前置改革实施办法,着力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在人才引进、评价、使用等方面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助推重大创新平台、重点用人单位更好集聚人才,为广大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着力打造新时代活力之城。
一、实施支持人才发展新政,吸引各类人才创新创业
一是制定支持县市人才发展实施细则。明确6方面35条措施,优化优秀青年人才直接落户政策,优先支持各县市引进紧缺急需的特殊人才,赋予人才引进重点机构落户名单提名推荐权。优化高校应届毕业生落户政策,明确在各县市工作的非XX户籍本市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符合当年度基本申请条件即可落户。优化居住证转常住户口和居住证积分政策,将各县市重点产业用人单位和教育等事业单位人才居住证转常住户口年限缩短为5年,对持市居住证在新城工作居住的给予专项加分。二是制定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将完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列为重要改革任务。出台英才计划“包干制”项目实施方案。在赋权上做“加法”,给予人才经费管理自主权。赋予立项选择权,入选专家可根据个人或团队研究方向,使用获得的研究支持经费申报1个或多个科研专项作为“包干制”项目,项目技术路径、参与单位等由专家自主决定。赋予项目负责人指定权,入选专家可自主组建研究团队,根据需要明确本人或指定团队成员担任项目负责人。赋予经费组合权,入选专家可将人才项目经费、相关匹配经费等纳入“包干制”项目,不需编制项目经费预算,不受经费使用科目和比例限制,根据科研需要调剂使用资金。在管理上做“减法”,为人才创新创造减负松绑。实行项目申报仅需填写一张申报表,市委人才办会同有关单位审查后直接立项,整个流程最快1个月完成。明确“包干制”项目由入选专家所在单位自主管理,不收取任何项目管理费,实施中遇到需要调整技术路线、实施方案或组成人员时,在不降低项目考核指标前提下,项目负责人可不经报批自主调整。明确结题验收由项目牵头单位自行组织,验收结果报主管部门审核后出具结题确认单;评价上认可技术推广、标准制定等替代性成果,不简单以论文、专利数量多少作为评价指标。在监督上有“章法”,确保人才干成事不出事。明确项目牵头单位必须是入选专家所在的法人单位,负责项目跟踪管理和过程监督;参与单位与入选专家、项目牵头单位签订协议,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将人才经费使用绩效、“包干制”项目实施情况作为入选专家年度工作履职报告和终期考核重要内容,每年由用人单位组织考核评估,支持周期结束后由市委人才办组织终期考核,明确项目中途终止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评为“优秀”等次,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学术不端、失信或涉嫌违纪违法的直接认定为“不合格”等次,清理出重庆英才计划。目前全市共立项“包干制”项目XXX个,有XXX名专家获得经费支持,有效提升全市人才竞争力。三是完善重点领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定向招聘机制,组织重点企事业单位赴先进地区招聘高水平大学毕业生,累计引进博士XX多名。出台优秀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办法,推出 14 条具体培养支持举措,将40 周岁以下、急需紧缺的“卡脖子”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符合条件的博士纳入培养支持范围。四是制定两项人才计划前置改革实施办法,针对市域内重大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等问题,两项人才计划单列入选名额,重点支持国家实验室(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创新平台以及有关科技领域的重点用人单位,加快集聚更多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人才,推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前置人才配额,改变过去高层次人才“先引后评”方式,在每年年初直接给予用人单位一定数量的引才名额,支持用人单位带指标自主靶向引才,对特别优秀人选可“一事一议”引进;对高质量发展急需的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给予倾斜支持,鼓励引导高层次人才向重大创新平台和科技领域重点用人单位集聚。
二、实施青年人才项目计划,引导各类人才尽展其能
一是推动产城融合。引导各县市与有关高校加强联动,鼓励设立产教融合联盟,培养区域和产业发展所需创新型人才。支持各县市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各类技能竞赛。实施产业高端人才培育工程,推动国家级、市级人才项目计划等青年人才培育项目向各新城重点企业倾斜。支持各县市用人单位申报设立就业见习基地,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对符合条件的给予补贴。二是突出项目带动。在XX市“十四五”各类重大人才项目计划中,增设青年人才专项,定向培养青年骨干人才。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以青年科技特派员为主体,今年已选派XXXX人赴艰苦边远地区开展科技帮扶。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科研经费保障,明确新引进到企事业单位的高水平大学博士毕业生,前3年可申报一定自选科研项目资助经费。三是推动市场结合。突出政策性岗位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今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岗位数量同比增加XX%,动员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就业岗位XX万余个。发挥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根据大学生专业分布、就业意向,精准匹配产业类别、组织参会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组织开展全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获奖大学生团队给予人才计划、资金扶持、平台孵化等方面支持。目前已累计举办线上线下大型招聘活动XX余场,达成签约意向近X万人次。四是搭建实践基地。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开展“企业家进校园”、“选择XX·共赢未来”等活动,对接国内XX所高校开展政策宣讲、岗位推介。组织市内重点企业走进驻X高校,举办“青年学子留X校企对接洽谈会”,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留X就业。与有关高校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先后组织XXXX名高校学子进企锻炼。建设青年人才驿站XX家,提供住宿费用减免、招聘信息查询、人才政策解读等服务,着力提高青年人才创业就业便利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