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项综合性理论创新工程,涉及马克思主义作用空间、时间变化和各种关系协调,需要多方面条件支撑,历史基础、群众基础是其中两个重要方面。D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是什么,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内在规律的认识。
人民群众的理论诉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永恒动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自觉的历史过程,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目标取决于时代、实践和人民的理论需要。D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D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来自人民是指理论的渊源,为了人民是指理论的取向,造福人民是指理论的归宿。人民群众的理论诉求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是顺应人民理论诉求、满足人民理论需要的过程。
人民是实践的主体,人民实践要发挥改造世界、创造历史的作用,实现预期的实践目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缺少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盲目的实践,甚至步入误区,导致历史发展的曲折。人民群众的实践是D的路线方针政策向实践的转化,基于科学理论指导才能准确把握D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髓和实践要求,将D的正确主张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同时,人民群众改造世界、创造历史的实践,是人民的集体意志和联合行动,是各方力量的凝聚,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凝聚各方力量、形成集体行动,使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由“独唱”变成“合唱”。人民主体性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衡量社会历史进步的尺度,人民主体性的发挥建立在科学理论指导基础之上。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参与国家治理既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彰显人民国家主体地位的需要。人民基于全面覆盖、有机衔接的当家作主制度体系,通过多样畅通的民主渠道,有序参与国家治理的实践,同样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基于科学理论,人民才能生成主体意识,准确把握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特征、功能与发展态势,提升参与国家治理的能力和治理水平,从而有效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重大决策,发挥人民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全体人民的期待和诉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并非单纯的物质生活富裕。D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精神富有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缺少理论涵养难有精神富有可言。创造人民群众理解、认同的理论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富裕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包含人的现代化,其中理论素养是不可或缺的。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和思想指引。理论思维关系国家、民族的整体素养,关系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个性、品德、能力和知识的协调发展,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心理素质的共同提高,人的ZZ权利、经济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的充分体现。理论素养、理论思维水平的提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