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2023年11月7日)
一、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抉择
(一)大历史观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化最初是由西方国家工业革命所引起的发展潮流,其超出西方化和工业化的单一范畴,具有经济、ZZ、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发展意蕴。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囊括科学技术革命、管理技术革新、农业生产技术革新、生活方式革新、人与人交往方式的革新等多个方面。
现代化是指以科技创新和工业革命为动力,以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为依托, 以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城市化为标志,在经济、ZZ、社会、文化、生 态等方面发展进步的社会化过程。现代化是一种从不发达到发达的世界历史现 象,也是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过程,还是一种战略发展目标和路径。
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到目前已经经历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阶段是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那么,我国对现代化的探索也有一个历史过程。1954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1956年,X的八大把“四个现代化”写进了总纲中:“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同志指出: “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周恩来同志于1963年1月在上海提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那么,1964年周恩来同志提出了“两步走”,1975年周恩来同志提出的“两步走”又细化了具体时间安排: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邓小平同志从国际国内发展现状出发,把现代化目标调整为70年时间跨度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 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 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江泽民同志在1997年X的十五大上对“第三步”发展战略进一步细化,变成时间跨度50年的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X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 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 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胡锦涛同志将我们X的现代化目标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到我们X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对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的30年又规划了“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奋斗15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迄今为止,全世界大概有40个国家实现了现代化,它们走过的路都是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我们走的是和西方完全不同的现代化道路,这就为世界上那些追求独立、还没有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提供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选择。
在X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方面特征:“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X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ZZ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共中央关于X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就是我们X和国家对现代化包括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一个过程。
(二)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
当前,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环境,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形势以及新的战略机遇。要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既要牢牢把握、用好新的战略机遇,又要善于化危为机、从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从国内形势来看,一是改革发展面临深层次矛盾;二是X的建设和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三是外部打压遏制随时升级。
从国际形势来看,一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三是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四是世纪疫情持续影响深远;五是逆全球化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强;六是局部、全球性问题加剧。
那么,我们经常听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根本动力在于科技革命的突破性进展和制度的伟大创新。
第一,全球化进程百年之变。世界范围的商品大流通、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技术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