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P13)(简称“两个结合”)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用以指导实践,是总结D的百年奋斗所得出的宝贵历史经验。在D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2](P17)这不仅明确了中国共产D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的历史必然,还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生机活力的密码所在,更为在新时代不断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学界聚焦“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积极开展学术探讨,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两个结合”的内在关联、价值定位、耦合机理、生成逻辑和推进路径等多个方面。系统梳理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具有重大意义。
一、关于“两个结合”内在关联的研究
厘清“两个结合”的内在关联不仅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两个结合”的必要前提,更是新时代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要求。目前,学界围绕着“两个结合”的内在关联形成了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一是“一体两面论”。这种观点认为“两个结合”既相互依存又相得益彰,既交融互动又辩证统一,不仅直接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方面,而且直接构成了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遵循。[3]同时,“两个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上又分别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4]也有学者认为“两个结合”中的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两者是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无法剥离的实存。[5]
二是“互为条件论”。这种观点认为“两个结合”虽然相互贯通、辩证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进程中,但“两个结合”之间又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有学者指出“第一个结合”是“第二个结合”的前提和基础。如果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失去“第一个结合”,就无法谈及“第二个结合”,更无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生和发展。而“第二个结合”又是“第一个结合”的必然要求。[6]也有学者认为“第一个结合”中深刻蕴含着“第二个结合”,而要想更彻底地实现“第一个结合”,就必须始终坚持“第二个结合”。这是因为当马克思主义实现“第一个结合”时,就已经内在关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马克思主义要想真正为中国人民所接纳和认同,也必须要同蕴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等进行双向互动。[7]
三是“各有侧重论”。这种观点认为“两个结合”虽然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但又各有侧重、有所区别。有学者指出“第一个结合”强调的是存在论,是具象化的环境、条件、事物,而“第二个结合”则强调的是认识论,是精神性的理念、原则、方法。[5]也有学者认为“第一个结合”侧重于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联,是从整体上来定义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本规律、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和科学的知行关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特征;而“第二个结合”侧重于思想文化的内在融通,使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而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8]还有学者提出“第一个结合”具有价值至上性,是“两个结合”的根本目的;而“第二个结合”则具有时间先在性,是“两个结合”得以实现的文化背景。从“两个结合”的相互关系看,前者侧重于解决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后者侧重于解决古与今、中与西思想文化的关系问题。[9]
二、关于“两个结合”价值定位的研究
“两个结合”的提出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D人主动在实践发展与时代变化中推进理论创新的理论自觉,而且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D人敢于理论创新、善于理论创新的理论自信。近年来,学界围绕着“两个结合”的功能价值,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国共产D的形象塑造等不同视角进行了理论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两个结合”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两个结合”的提出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历史必然和发展逻辑。有学者指出“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本质和独特优势,[10]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与系列理论成果之中,是马克思主义“何以可能”和“何以持续”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支撑与动力源泉。[11]还有学者指出“两个结合”的提出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内涵,也勾勒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形态,更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途径,[12]是中国共产D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历史总结和重大探索成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13]
二是“两个结合”关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学界普遍认为“两个结合”是以同志为核心的D中央总结历史发展规律、锚定时代发展目标而提出的原创性新理论新论断,这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宝库的新内容,更为我们进一步在具体运用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强大支撑[14]和方法论遵循。[15]同时,也有学者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及其发展,是“两个结合”在新时代的理论呈现。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从实践论、价值论、文化认识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等角度为“两个结合”的继续深化开辟了广阔的理论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6]
三是“两个结合”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向。有学者指出“两个结合”不仅深刻揭示了D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并顺利迈上时代新征程的内在基因和成功密码。同时,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复杂的发展环境和艰巨的发展任务,“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提出,不仅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进程提供了力量源泉,[17]更为我们把握风云变幻的发展形势,应对复杂多样的风险挑战,思考和解决系列时代课题和发展难题提供了科学的思维借鉴,[10]开辟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方法。[18]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所形成的新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具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感。[19]
四是“两个结合”彰显了中国共产D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实践每发展一步,理论创新就要紧跟一步,勇于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D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有学者认为“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D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方略,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D人所特有的理论创新精神,标志着我们D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内涵特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升华。[20]也有学者指出“两个结合”的提出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D人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21]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D人推进理论创新的重大经验和鲜明特色。[22]其中,“第二个结合”不仅内含着新时代中国共产D人马克思主义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的新发展,还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D人对百年奋斗成功经验的文化理解以及新时代新征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觉。[23]
三、关于“两个结合”耦合机理的研究
百余年来,D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根本在于中国共产D始终坚持把“两个结合”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而马克思主义作为源于实践的科学理论,之所以能够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内在的耦合。近年来,学界围绕着三者之间的耦合机理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共识,大体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