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引言
新时代为我们研究和探索正处于成熟期的大学生心理变化提出了崭新的课题。对于处在职业生涯准备期的大学生来说,即将走向社会的他们对社会变革的应对和准备应该是多方面的,但心理的准备是基础。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进而顺利完成学业和身份转变。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探索。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体角度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角度,探寻、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识,把握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存在的心理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一、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
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的心理系统及其机能处于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状态。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其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与一般人群的评价标准是基本一致的,都要着眼于发展性目标。由于心理健康缺少像生理健康那样较精准的标准和方法,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在不断升级,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与落实应与时俱进。
目前评价心理健康的标准从方法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观感受法
如果个人自身觉得痛苦、抑郁等,则可以被认为是心理不健康。
2.社会适应法
善于学习、生活和适应工作的人,我们可以认为他是健康的。在学习、生活和适应工作上有困难的人,则可以认为他是不健康的。
3.常态分析法
根据统计学正态分布的思想可以判断,大多数人具有的心理健康状态是正常的,偏离大多数人的状态视为异常。这种异常实际上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心理健康程度高于大多数人,即我们所说的智力超常;另一种是心理健康程度低于大多数人。运用统计学标准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标准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的,有些行为的分配并不一定是正态曲线。有些行为虽然是正态分布,但仅有一端是异常,另一端是较好的状态,比如说智力水平,一端是低能,另一端则是超长。
4.临床诊断法
在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对各种心理问题的典型症状作出归纳和概括,用来作为参考依据划分心理健康的一种评价方法。临床诊断标准比较客观、准确,但是运用的范围较窄。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作先行判断,只有症状比较严重才会真正地应用临床诊断标准。
5.社会规范法
以每个人的行为是否能够被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所接受作为前提去评价判断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运用社会规范标准时要充分考虑个体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划分。
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对其评价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全面分析,不能单凭一种方法下定论。同时,心理健康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状态,它是变化和流动的,因而在具体运用以上方法时要考虑到个体的各种情况和周围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现实与自己的人生目标不相符导致的抑郁状态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高考成绩较低,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会有失落感和挫败感。相关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所就读的学校、专业与学生个体意愿、志向不相符的情况较多,高职院校不是他们理想的人生目标。因此,有些学生从入学起就处于抑郁状态,有的甚至会长时间沉浸在悲观、失望、苦闷、后悔、自卑等负面情绪体验之中,失去了学习动力和生活情趣,没有兴趣参加班级学校和社会活动,与他人交往也没有了热情,个别学生还萌生“躺平”“混日子”的想法。
(二)就业压力导致的焦虑倾向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而且学生个体对就业的岗位、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期望过高,许多学生期望或选择在大城市就业,回乡就业意向不明显,而大城市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方面的需求与现实差距较大,因此有些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前都有一种潜在的危机感,心理压力较大。特别是那些性格偏内向、不愿与人主动交往、学习成绩一般、个人兴趣贫乏、家庭贫困的学生,更会感到就业无门、压力较大,且越临近毕业压力越大。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下,就容易患上焦虑症。
(三)学习生活不适应导致的焦虑倾向
高职院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与中学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某高职院校对新生的学习状况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仍沿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