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2023年经济学研究十大热点问题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引起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深入思考和强烈共鸣。岁末年初,对一年来经济学领域重点关注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热点问题进行盘点,从这些经济学界对我国经济关注、观察和分析思考的热点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到过去一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稳健前行的坚实步伐。
热点一: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X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在开局起步关键阶段,中央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明确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针对这一重大主题,理论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内在逻辑、本质要求、路径选择等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有研究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从哪里来的历史观、文明观和世界观等基本问题,提出了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逻辑与关键举措。有研究针对区域协调发展、农业强国建设、新型工业化等具体领域,讨论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还有的研究具体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强大最持久的动力等判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ZZ,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对此,理论界给予了及时重点关注,开展了系列相关研究。
热点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和战略路径。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既是中央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任务要求,也为理论界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近两年理论界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形成了广泛共识,当前研究更多以实践逻辑为主线进行聚焦:一是如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经济循环基础。有学者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则奠定了经济循环基础,因此要解决好流通体系不完善、网络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也要解决好利用市场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高等问题。二是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有学者认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归根结底是基于超大规模市场支撑的内需扩大,只有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体系、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才能实现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三是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与“一带一路”十周年的成果经验总结研究。2023年恰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理论界系统研究了“一带一路”对于促进国内和国际循环的重要作用,对十年来重大项目运行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智力支持。不少学者认为,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完善国际金融体系是重要的实体支撑和金融基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拓展了国际合作新机制。
热点三: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围绕这一主题,理论界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一是明确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涵特征与核心原则。学界认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制度和规则必须统一,以确定和稳定的制度规则促进公平竞争,是高标准市场体系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核心原则。二是澄清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可能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从理论逻辑来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回归计划经济,不是单纯强调内循环,更不是限制地方发展能动性。从实践逻辑来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