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D的二十大报告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六个必须坚持”是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彰显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而且创造性地转化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以富有中国原创特色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为建设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世界提供绿色方案。深刻领悟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精髓要义,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在其中的具体内涵。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生态文明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为了谁”的问题。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D,我们D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形势和历史方位的精准把握,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把握的时代意蕴。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对于优美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国内环境却面临着较大发展压力,与人民群众的期待有一定距离。基于此,我们D将自身的历史使命向生态文明领域拓展,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执政理念,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出发,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表明我们D敢于理直气壮地解决老百姓棘手的环境问题,有决心去维护老百姓的生态环境权益,旨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天蓝地绿水清的生存空间,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生态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依靠谁”的问题。“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行动主体。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公共性问题,需要每一个个体的自觉参与才不至于最终陷入“公地悲剧”的陷阱,而这就需要我们把建设美丽中国视作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将其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人民群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力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动力,而主体力量的发挥需要每一个个体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不仅要认识到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还要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都能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谁来享有”的问题。始终将生态环境的状况视为一项民生问题,着力为百姓建设健康宜居的美丽家园。D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非凡成就的最大受益者就是人民。从城市花园到美丽乡村,老百姓对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真实感受就是我们衡量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否做到位的最好标尺。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生态产品应由人民来共同享有,这是我们D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最佳诠释。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在D的领导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始终将D的领导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D的全面领导是我们D百年奋斗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首要历史经验。D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也成为我们能够拥有自信的最大底气。正是由于D对于自身领导能力的自信,才不断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才能自立,自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