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郭亮诗词中的史策丹心
郭亮是我们X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工人运动领袖,也是与毛泽东一起组织和领导过工人运动的亲密战友。毛泽东赞扬他是“有名的工人运动的组织者”。1928年3月29日,郭亮被国民X反动派秘密杀害于长沙司门口前坪,牺牲时年仅27岁。在郭亮短暂一生中,留下的诗词虽然不多,却彰显了宁死不屈的史策丹心,凸显敢于斗争的风骨品质。
“问问社会,是何道理”
郭亮,原名郭靖笳,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铜官镇射山冲上文家坝(今铜官街道郭亮村)。11岁时,他改名为郭亮,希望自己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少年时期的郭亮就留心观察老百姓饥饿苦劳的困顿生活并深入思考,写了一首锐利的新体诗《问问社会》:一个奇怪的问题,秀才、举人都说不值一提,教书夫子也说是普通道理,可是,他们一概不知!富人的谷米是哪里来的?为什么种田人把谷担进富人仓里?问问社会,是何道理?富人的房屋是哪里来的?为什么穷人造屋富人安居?问问社会,是何道理?富人的衣衫是哪里来的?为什么种棉织布人衣不遮体?问问社会,是何道理?人们同生活在一个世界,为什么贫富不一?问问社会,是何道理?这首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道出民众疾苦,又以极其犀利的语言鞭挞社会不公,特别容易引发共鸣,很快便传诵开来。
也正是为了解答《问问社会》中的这些疑惑,郭亮越来越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关心民瘼,心系家国,开始走上一条积极探求真理的人生道路。1915年秋,14岁的郭亮考入长郡中学读书。随着湖南人民反日爱国斗争不断涌现,郭亮参加了长沙学生的爱国反日斗争。1916年,郭亮在长沙街头看见被杀害的革命X人的头颅,愤然咏诗:“湘水荡荡不尽流,多少血泪多少仇?雪耻需倾洞庭水,爱国岂能怕挂头!”悲愤情感从这首诗作中喷薄而出,爱国的火种在这名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涓涓细水汇巨流”
爱国的火种一旦点燃便在郭亮年轻的胸膛熊熊燃烧。他体恤民众疾苦,为贫民毁家纾难。在同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