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是怎样提出来的
20世纪70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国的对外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局面。1974年,毛泽东对国际格局作出新的判断,提出了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从一个“中间地带”到“两个中间地带”
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蕴含着对国际格局的深刻思考和长期探索,它来源于“中间地带”的理论。
关于国际格局的划分,毛泽东最早提出的是一个“中间地带”的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关系恶化,国共全面内战爆发,毛泽东原先设想的通过和平民主的方式使中国走上新民主主义道路已无可能。在形势转换的关键时刻,毛泽东于1946年夏提出了“两个阵营”、一个“中间地带”的理论。他认为,战后世界分为以社会主义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和以美国帝国主义势力为首的反动阵营;在美苏之间隔着一个辽阔的中间地带,由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构成,战后世界面临的现实问题是美国力图控制和侵略包括中国在内的中间地带国家。这一理论对各种国际ZZ势力作出独具特色的划分,指明了中国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明确了中国革命在国际上的敌友关系。此后,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的时候,这一理论自然地引出了向社会主义苏联“一边倒”的结论。
此后,随着国际形势和周边环境的变化,毛泽东又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上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运动不断高涨,资本主义世界的内部矛盾也在持续发展。从中国对外关系来看,中美关系持续紧张,中苏关系也濒临破裂。1963年底至1964年初,毛泽东提出了争取“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他将“中间地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不发达国家,另一部分指除美国以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欧各国。毛泽东指出,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东欧各国则存在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毛泽东认为,在与美苏两大国对抗的过程中,中国应该尽可能地联合这两个中间地带。“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的外部压力。1964年,中法两国突破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障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一时期,中国同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也有了重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