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革命工作与学术研究是统一的”——历史学家刘大年的治学之道
学人小传
刘大年(1915—1999年),历史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等。著有《美国侵华史》《中国近代史诸问题》《评近代经学》《我亲历的抗日战争与研究》等。
刘大年曾谈到对自己的评价:“我的过去,第一,是革命的一个参加者。抗日战争的发生,受爱国思想支配走上前线,是无数知识分子走过的共同道路。这没有什么可说的。第二,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宣传者,通过研究历史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是职业上的分工。革命工作与学术研究是统一的。”民族精神是他学术工作的主线。
研究学问,关键在人的追求、奋斗
刘大年说:“研究学问和从事革命事业中的任何其他工作一样,要取得相当成绩,环境当然有关,关键在人的追求、奋斗。”他的很多论著,视野开阔,具有极强的跨文化阐释能力,能够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这与他不论环境如何变换,都能够坚持阅读、学习,保持博大的胸怀对待学术争论,并在自己的研究中融通各种优秀学术成果密切相关。
1953年,刘大年开始筹备《历史研究》的创刊,后担任副主编。该刊贯彻了“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历史研究〉的创刊与“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一文中,刘大年在分析毛泽东首先在历史学问题上提出“百家争鸣”方针的背景时说:“郭沫若和范文澜都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他们对中国奴隶制与封建制的分期,主张不同。他们的书在读者中又都很有影响……古代史争论很大,却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加强领导,有明确的方针。”他认为“双百方针”是国内ZZ形势稳定,国内外科学、文化争论的全面、积极的反映。刘大年指出,学术争论的风气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有力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物质资料生产者决定的”
刘大年史学思想的核心是历史学如何成为科学。他认为历史类比、历史映射根本不是历史学,也不能把历史学当作解释ZZ任务的工具。刘大年反对“历史不存在一定的客观对象”的极端观点和“凡属过去的一切全部都是历史研究的对象”的空泛主张,并对“历史上某些事物、领域或某种状况是历史研究的对象”等观点进行了辩证分析。他提出,历史研究的对象是与一定的生产力相联系的、以生产关系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社会联系及其运动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