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从战略高度通盘考虑稳就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各项工作时提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多措并举稳就业。为此确定的就业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其中,城镇新增就业规模从去年的“1200万人左右”调整为今年的“1200万人以上”,传递出更大力度稳就业、强信心的信号。这充分体现了就业在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实现这一目标,稳住就业大盘,我们有着坚实的基础,也面临着诸多困难,需要从战略高度通盘考虑,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
稳住就业大盘要有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生活品质,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建立在高质量充分就业基础之上。就业不仅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它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扩大内需来看,关键是要发挥好人口规模巨大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的优势,充分释放出消费潜力;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关键是要增强创新,发挥好强大生产能力优势,更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性。无论是扩大内需,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业都是关键节点,因为只有高质量充分就业,人们才有稳定的收入和预期,才愿意消费和敢于消费;只有高质量充分就业,我国巨量的人力资本才能转化成创新的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就业还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在某种意义上,稳住就业大盘,也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内在要求。
但当前就业工作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从劳动力市场需求端来说,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疫情冲击留下的“疤痕效应”还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有些行业和企业经营面临一些困难,招工意愿和能力总体还在恢复中。从劳动力市场供给端来看,虽然劳动年龄人口呈不断下降趋势,但劳动力供给仍在高位运行,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创新高,预计今年超过1170万人,同时还有大量农民工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创造性破坏效应更加明显,岗位创造和岗位破坏的规模都是空前的,工作和职业转换的速度大为加快,“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此外,劳动力市场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歧视、工资拖欠、加班过度、权益保障不足等现象,这影响了就业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