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以仁心待万物:中国古代原始自然生态保护意识
在早期渔猎文明与农业文明碰撞、融合和发展的历程中,随着中华先民认知和实践能力的不断增长,原始自然生态保护意识也逐渐萌生和发展。
“网开三面”“王用三驱”与节用有度
原始自然生态保护意识的萌生较早的追溯见于《史记·殷本纪》所载“网开三面”的典故:“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商汤“德至”即商汤德行极致的表现便是以仁心待万物,在诱捕禽兽时,为防止一网打尽而给田野间的禽兽留下生机。与“网开三面”比肩的典故来自于《周易·比卦》“王用三驱”:“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孔颖达疏:“褚氏诸儒皆以为三面著人驱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于后,皆有驱之。”朱熹注:“一阳居尊,刚健中正,卦之群阴皆来比己,显其比而无私,如天子不合围,开一面之网,来者不拒,去者不追。故为用三驱失前禽,而邑人不诫之象。”“王用三驱”来自于古代天子狩猎习惯,网开一面,顺其自然,三方驱围以待入网者,同样为逃离者留下生机。
事实上,先秦时期对“网开三面”和“王用三驱”的运用鲜明地体现在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用之上。以《礼记·曲礼》开篇强调的“毋不敬”为例,旨在提倡对于一切的恭敬之心,而这份恭敬之心便如《礼记·曲礼》所载,“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麛卵”,孔氏云“春时万物产孕,不欲多伤杀,故不合围绕取也。群,谓禽兽共聚也,群聚则多,不可掩取之”。春天时节,孕育万物,国君打猎不能包围整个猎场,大夫不能猎取整个兽群,士不猎取幼兽和禽蛋。这些都呈现了先民对自然资源的恭敬和爱护,他们已经充分意识到对待山林川泽所孕育的生命,要取之有节、用之有度。
“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与顺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