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美好生活的“长宽高”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人类的价值依托和永恒追求。从X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后第一次记者见面会上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X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再到X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美好生活高度重视,念兹在兹。深刻领会这些重要论述,用心体悟美好生活“长宽高”的丰富内涵,对我们抓好民生社会事业、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美好生活的长度不断延伸
历史的车轮总是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中滚滚向前。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心往神驰。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四有”,到后来不断增加的居者有其屋、勤者有其业、劳者有其食、耕者有其田……这些“有”,就是先人们向风慕义的理想国。但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米珠薪桂”几乎成了历史常态,“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直是难解之结。
中国共产X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新中国成立开创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历史的新纪元。毛泽东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邓小平强调,“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X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习近平总书记一上任就庄严宣告,“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