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从沈家里遗址看良渚文化石器工业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前,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核心是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在中华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历史长河中勇立潮头,拥有以莫角山宫殿区为中心的良渚古城及其成熟的道路交通体系与功能分区,以反山和瑶山大墓为代表的王级墓葬,以山前高低坝设施为核心的庞大水管理系统,以精美玉器为载体的上层意识形态,以刻划符号为形式的图文记录手段,以寺墩、福泉山等聚落群为代表的地方性方国,以聚落和墓葬分化为指征的社会分层,共同昭示其已经具有文明古国形态。
石器是良渚文化先民生产生活的最主要工具,同时高档石器也是标志身份地位的重要随葬品。所以,石器工业即石器生产方式是良渚文化社会的基础经济主体与意识形态载体,自然也是良渚文化研究的核心内容。学界已经基于细致的石器产品分析对多处良渚文化聚落的石器工业展开深入讨论,沈家里遗址最近新发现规模较大并且保存较好的良渚文化石器加工场,则能够进一步帮助从遗迹结构和良渚古城外围地方社会的视角,完善良渚文化石器工业研究,进而为研究良渚文化何以存续千年提供一些线索。
因何断定沈家里遗址有良渚文化石器加工场
沈家里遗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湘湖东岸的西山东麓,向东便是萧绍平原,位处山前平原过渡地带。遗址紧邻山体,2019年经考古前置发现涉及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古代文化遗址,蕴含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以及汉代和明代墓葬。沈家里与附近的老虎洞、鲁公桥、祝家桥等遗址共同构成萧山北部地区良渚文化聚落群,西北距良渚古城遗址约35公里并且以钱塘江相隔,属于古城外围的地方社会。2023年7月至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以及萧山博物馆共同对沈家里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经国家文物局审批核准发掘面积325平方米,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良渚文化石器加工场是重要收获之一。
根据出土陶器形态,沈家里遗址贯穿良渚文化之始终。一方面,出土海量的石器产品,生产链条完整,但是绝大多数为石核与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仅有少量半成品并且基本都为废弃残次品,成品更为罕见,是生产地点的典型特征,显著区别于消费地点。另一方面,存在三类相互关联的功能性遗迹,包括石堆、工作坑和烧面。石堆由大型石块组成,绝大多数为有人工取料痕迹的石核,分组堆放成某种形状和空间。这些大型石核为数众多且单体自重较大,发掘区合计316件,基本都是颗粒较粗的细砂岩,源自聚落所在山体,属于就地取材的山料,经过初步切割和打磨后集中带回聚落分组摆放,该备料环节属于费时费力的集体行动。工作坑出土了大量石器产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