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云南省大关县以实干精神走出精准脱贫之路
大关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乌蒙山腹心地带,原是国家59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国土面积1721平方公里,辖9镇1乡,总人口29万人,有苗、彝、回等21个少数民族。境内山高坡陡、山体破碎,又处于大关—马边地震带上,县城坐落在古滑坡体上,城区有以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41处,“山区、贫困、民族、多灾”是大关的基本县情。在脱贫攻坚开始之际,全县共有贫困村82个,深度贫困村4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6023户114137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6.5%。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坚强领导下,大关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各项工作部署,团结带领大关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坚持尽锐出战、精准扶贫,终于在2020年5月脱贫摘帽,实现了山乡蝶变,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6年时间把贫困发生率从46.5%降到3%以下,大关县真正践行了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来的精神,用苦干、实干甩掉了困扰千年的绝对贫困。
一方贫困,八方帮扶
向贫困宣战,举国同心,合力攻坚,X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在“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下,自2013年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以来,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每年保持近100万人在岗开展驻村帮扶,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扶贫干部是脱贫攻坚的“生力军”,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汇聚起战胜贫困的磅礴力量。
在大关县,这支“生力军”以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形式编组共计82支,驻村队员350名(含总队长1名、副总队长1名),他们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用心用情用力帮扶。在上高桥乡大寨村有劳动力2379人,其中外出务工980人,有一半以上的土地被撂荒。与很多山区农村相似,留守人员以妇女、儿童、老人为主。看着大片大片被撂荒的土地,看着留守在家的人没有更多的就业岗位,驻村扶贫工作队决定动员群众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抱团式发展。最初群众不理解,也不支持。驻村扶贫工作队和乡、村干部一道,到多个村民小组进行走访、交谈,一些群众对合作社并不支持。有些年长的群众把合作社误认为是几十年前人民公社时期的合作社,认为那个时候大锅饭、平均主义,吃不饱、穿不暖,现在又要走以前的老路,不支持。有些年轻一点的群众,认为合作社就是少数人得利,群众背个名,有好处也是进了个别人的腰包,不相信干部,抵触情绪较大。有的群众说,要让我们干合作社,政府得给钱,没有钱我们就不干,“等靠要”思想严重。
面对种种困难,驻村扶贫工作队没有泄气,更加坚定地运用昭通市委“133”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工作为主线这个根本,抓住精准、统筹、务实3个关键,努力实现思想、工作、情感3个认同)指导工作,坚持做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反反复复跑、努力跟群众打交道,反复开会、反复沟通,渐渐地群众由不理解到理解、由不支持到支持、由不认同到认同。驻村扶贫工作队在群众基础较好的瓦厂、四合头、庙子边3个村民小组,发动群众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良种良法,流转1500余亩撂荒土地发展产业。一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马铃薯种薯种植;二是贯彻生态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建设当成产业发展来做,在大寨村荒凉的土地上种上绿化树50余万株;三是种植青储玉米,搭建1800平方米牛圈,大力发展黄牛养殖。这些扶贫举措助力大寨村进入脱贫出列的快车道,也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