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盐铁论》:“盐铁会议”中的义利之争
汉武帝刘彻将汉代发展推向了顶峰,实现了“大一统”王朝的鼎盛局面。也正是因为汉武帝“有亡秦之失”,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ZZ危机。汉武帝晚年极尽奢侈,纵情享乐,造成种种社会积弊,并留给了尚且年幼的少子弗陵和霍光、桑弘羊等一众辅政大臣。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作为深得汉武帝信任的近臣,主政内朝,他坚定拥护轮台诏令,希望转向宽缓施政,与民休息。御史大夫桑弘羊作为外朝领袖手握财经大权,主张继续施行战时政策。内朝与外朝ZZ立场相异,暗流涌动,双方关注的焦点汇聚于影响力最大的盐铁之策。
自古以来,盐与铁都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必需之物,相关政策也是维持国家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汉武帝为讨伐匈奴筹措军费,采用系统的盐铁官营制度,这一举措为国家带来了巨额的财税收入,但对当时的小农经济却造成较严重影响。公元前82年,霍光在谏大夫杜延年的建议下,凭借汉昭帝名义,以“问以民所疾苦”为由令郡国举荐民间贤良文学,次年来长安参与议政,进行以盐铁政策为中心的辩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盐铁会议”。数年后,汉宣帝时期庐江太守丞桓宽根据盐铁会议记录整理议文成书,名曰《盐铁论》。桓宽虽以“盐铁”命名其书,但“盐铁会议”中贤良文学和政府官员的交锋并不局限于经济政策,围绕盐铁专卖,与会各方对汉武帝时期ZZ、伦理、经济、社会、法律、军事等各方面政策展开朝野论战。《盐铁论》涉猎范围广泛,涵盖内容包罗万象,论辩者在唇枪舌剑中各抒己见,展现了各自的ZZ策略与治国理念,是西汉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著作。
想要了解《盐铁论》所记录的思想争鸣与论辩价值,需要回溯“盐铁会议”的始终。“盐铁会议”从2月开始至7月结束,耗时5个月,共计60余人参与,其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参与人数之多,自汉初以来是前所未有的。参与“盐铁会议”的贤良指品德高尚的有识之士,贤良主要从三辅、太常选拔而来;文学则是专门研究儒家经典之人,更贴近民间。二者都是汉代察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主要构成,均属于儒生的范围。贤良文学代表儒家的ZZ立场,为社会平民代言述说,他们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