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要求
从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到中央ZZ局集体学习时作出系统阐述,再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一系列重大部署,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方法路径。
科学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精髓要义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要素的系统集成,科技为首要。新质生产力属于生产力范畴,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劳动的主体,具有决定性意义。因而,生产力被称为“劳动生产力”。劳动资料是生产的物质手段,规定了生产的物质技术方式,即决定着人类怎样进行生产;劳动对象则是人们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物质前提,构成财富(使用价值)的重要物质源泉。正因为生产手段和劳动对象的这种物质性,生产力又被称为“物质生产力”。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根本动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人类的生产活动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社会”地进行,人类文明是以人的“类”的存在,即“聚集”(社会关系)为条件的。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进行生产的,因而生产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制度形式,生产方式是物质自然技术方式与社会制度历史方式的统一。所以,生产力又被称为“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在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其发展的标志集中体现在生产要素禀赋的改变和在此基础上的要素组合方式的改变。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具有量的规定和质的规定两方面规定性,量的规定是指要素的种类及规模,质的规定是指要素的性能和效率。一般而言,在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可以投入的生产要素的“量”总是既定的有限的,但其质却是不确定的可塑的,而且质的规定从根本上影响量的水平。生产要素质的状态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科技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要素,而是蕴含生产力全部要素的具有普遍性的决定性力量,无论是劳动者还是劳动工具,包括劳动对象,其作为生产要素的禀赋和效率均受科技水平的规定,因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相应的“创新是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强调,在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不可逆转的新征程条件下,在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进入新的深入发展的新阶段,着力提升我国生产力质的水平,使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更多地建立在生产要素质的改进和效率提高的基础上,从而切实实现高质量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范畴,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生产力发展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体现,是在创新驱动下不断演进的,这种创新首先是科技创新,同时也包括根据生产力发展要求展开的制度创新。“新质生产力”的鲜明时代特征在于集中体现当代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发展要求。一方面,需要充分运用体现新的产业革命特征,特别是运用新时代的通用技术全面提升和改进生产要素的禀赋和构成,将科学技术创新内在化,改变原有的生产函数,改变外生式的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增长拉动发展的线性方式,现阶段影响力最为广泛的突出表现为数字技术、低碳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这些具有新时代通用技术特性的科技创新,使新质生产力具有了鲜明的数字化、绿色化、健康化等时代属性。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深化改革,特别是加快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